音乐名词解释玛祖卡波兰民间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节奏带有附点,强拍常处于第二或第三拍上。
肖邦创作的玛祖卡舞曲最有特色,分为两类,一是描写波兰乡村生活,二是对祖国的怀念。
波兰舞曲产生于波兰宫廷的舞曲,具有庄重、华丽的贵族音乐特征,多为三拍子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是他表达伟大爱国热情的一种重要体裁,结构多为三部曲式。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三拍子的舞蹈,分为快步和慢步两种。
十七、八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速度一般为小快板,重音在每小节第一拍,伴奏时每小节用一个和弦,二、三拍的时值一般要短一些。
波莱罗(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的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的节奏。
拉威尔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的钢琴曲。
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
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
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回旋曲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
它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单主题的和对比主题的。
前者的各个插部是主部的展开,而后者的各个插部则是和主部相对比的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有些回旋曲是把两种类型结合起来,其中一些插部是单主题的,而另一些插部则是对比主题的。
回旋曲起源于古代欧洲民间的轮舞歌曲。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包含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
舞剧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以歌唱为主。
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
芭蕾舞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舞剧,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
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
芭蕾舞剧由芭蕾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
协奏曲音乐体裁的一种。
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序曲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我国的第一部歌剧是《白毛女》。
咏叹调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
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歌剧中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声乐独唱曲,通常篇幅较大,富于戏剧性。
)宣叙调也叫朗诵凋,旋律近于说白,节奏比较自由。
清唱剧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康塔塔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
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群众歌曲:一般是指为群众演唱而创作的表现群众生活情绪,演唱技巧难度不大的各种形式歌曲的总称.演唱形式:主要为齐唱,亦有小型合唱,轮唱,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
组歌:为反映某一重大历史性现实题材的声乐套曲形式,每首乐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朗诵调西洋歌剧中具有叙述,吟诵性质的独唱曲,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曲调接近于朗诵。
交响曲器乐体裁的一种。
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交响音画交响音画与交响诗相似,也是单乐章标题性的交响音乐,与交响诗不同的是,交响音画偏重于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们生活情景的描写。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阿勒曼德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
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船歌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摇篮曲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
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
通常为十二小节,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其名称来源于别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调第三和第七级音(称作"怨音"blue notes)。
华彩乐段:原指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末尾处,由演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发展为在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乐队停止演奏,由独奏者充分表演演奏技巧的段落,今一般是由作曲家写好供独奏者提前准备好,协奏曲中允许由不同的作曲家写不同的华彩乐段。
卡农一种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当一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紧跟模仿。
随想曲⑴16世纪末至17世纪较为自由的赋格性质器乐曲,多为古钢琴作品。
⑵技巧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
⑶19世纪用于形式较为自由的乐曲,常借用著名曲调为主题,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
室内乐指适合在室内而不是大厅由少数人演奏的器乐曲,早期曾包括声乐。
主要体裁是数种重奏,最常见的是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
现在虽常在音乐厅演奏这类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细腻亲切的特性。
协奏曲也称作独奏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
形成于18世纪,通常为快-慢-快三个乐章。
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协奏曲模式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呈示部,即乐队先呈示主题,然后由主奏乐器在乐队伴奏下带有变化地再次呈示主题;第一乐章(有时也在末乐章)将近结束处有"华彩乐段",即主奏乐器单独演奏的炫技性段落。
19世纪逐渐不再遵循这种模式。
练习曲专为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
19世纪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强了这种体裁的艺术性,使之成为音乐会上的正式曲目。
这类作品称为"音乐会练习曲"。
幻想曲起源于十九世纪初,以史诗或民间叙事诗为题材的器乐曲,一般以民歌或世间曲调作为主题,写作形式自由。
多数狂想曲是由缓慢的歌曲旋律和快速的民间舞曲交替进行,广泛运用变奏手法,如李斯特写的狂想曲最有代表性。
弗拉门科盛行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歌舞体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带有悲伤意味。
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门科是一种典型风格。
托卡塔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
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
赋格是一种结构复杂,形式严谨的复调曲式。
产生于十七世纪末,结构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经过巴赫等作曲家的创作,使赋格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严格赋格曲、自由赋格曲、小赋格曲。
加伏特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舞曲,传入宫廷后,成为当时各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剧、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
快速,4/4拍。
格里高利圣咏一译"素歌"。
罗马教会所保存并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单声部旋律,节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为依据。
分为两大类:⑴用于教堂举行弥撒的成套圣咏,内容集中于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⑵用于修道院每天不同时辰祈祷的"日课"圣咏。
即兴曲盛行于19世纪的钢琴小曲体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灵动的特性。
如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
引子乐曲的开头部分,常见于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较大型作品,通常为慢速,与快板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前奏曲:最早不是独立的一种曲式结构,只是组曲的第一段音乐,肖邦首创了这一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体裁,塑造了突出的艺术形象,描绘了诗一般的情景。
如,肖邦创作的《雨滴前奏曲》。
进行曲伴随队伍行进的音乐。
两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乐句对称。
多是二部曲式,少数是三部曲式,附点音符较多(可是声乐曲,也可是器乐曲)。
小步舞曲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间,后成为宫廷舞。
18世纪常被用于多乐章器乐曲,如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
奏鸣曲是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结构。
它们和组曲相比,都有构思缜密、结构严谨的特点。
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奠基人是海顿和莫扎特。
奏鸣曲式是大型器乐作品中最主要的一种结构,在三部曲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曲式。
由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无词歌是浪漫派音乐创作的音乐体裁,它是按照歌曲体裁和特点写作的一种抒情钢琴小曲,其中经常包含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
无词歌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首创。
回旋曲式音乐作品的曲式之一,由同一主部和不同的插部多次循环交替而构成的曲式。
图式为,A+B+A+C+A+D……。
组曲:是一种大型的器乐曲形式,一般由相对独立且带有标题的数段音乐组成,每段音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用钢琴和管弦乐演奏的形式比较多。
如,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是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无标题音乐:没有标题或没有文字提示作品内容的作品,如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
巴洛克音乐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
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十二平均律在键盘乐器上将一个八度内的所有半音都调成一样距离(音分)的调律方法。
(将纯八度之内的音平均成十二个半音的音律,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古典主义音乐指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