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苏州古牌坊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具体、最能诠释历史文化的载体。
那些饱经风霜的牌坊,让我们找到城市的历史记忆,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徘徊于牌坊之间,如同历史老人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向人们叙述着人间的往事兴衰。
在传统文化不断失落的今天,尚且留存在苏州大街小巷中的古老牌坊,正逐渐成为都市背影中的文化碎片。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苏州古牌坊文图/盛建国唐肇虞孝子坊57文化遗产牌坊最早是由作为聚居的里或坊的大门演变而来,墙去门留,坊门独立,以坊命名街区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
”《玉篇》中说:“牌,牌榜。
”“榜”同“牓”,就是匾额,合在一起称“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牌坊作为建筑物的符号、宏伟壮观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对比、精致的雕刻、繁复的结构,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
牌坊也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文字和图案上沉淀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因而它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历史上苏州是牌坊最多的城市之一,从宋代《平江图》碑中可以看到当时苏州城内有坊表65座,明代洪武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34个,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99个,同治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235个。
走在小巷中,抬头见牌坊,低头过牌坊,这是常事。
近代苏州书画名家吴湖帆曾说:“观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观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
”直到现在苏州还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的说法,这二十四坊大致是:三元坊、南官坊、滚绣坊、采真坊、濂溪坊、井义坊、通关坊、孝义坊、干将坊、富仁坊、嘉余坊、庆元坊、仁德坊、桂河坊、通和坊、黄鹂坊、清嘉坊、吴趋坊、合村坊、迎春坊、闾邱坊、大成坊、碧凤坊、天官坊,其中吴趋陈张氏节孝坊陶高氏节孝坊陶张氏贞孝坊58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坊巷,在皋桥西南堍,宋李寿朋曾重建过,晋时陆机、梁元帝、明时高启,都有《吴趋行》,咏苏州的风土人情。
曾担任过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苏州牌坊之多,有着极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诗中有“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描绘了整个苏州城的牌坊。
遗憾的是这些坊巷的牌坊如今多数已不见了,有的被拆毁推倒;有的因年代久远,自动倒塌,石料挪作他用;有些残存的牌坊,文字模糊,坊名湮没,坊既不在,名自然不存了。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苏州现存古牌坊只有30座,其中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有26座,残存仅二根立柱的有三座,一根立柱的有一座,其中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当数文庙的棂星门石牌坊。
功德坊:表彰官员出色的政绩宋代,钱塘人元降退休后居于苏州,知府在他住处的巷口建滚绣坊,为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位于带城桥北堍西侧。
范庄前身“范氏义庄”门前原来还有一座雕刻、构造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石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额题“世济忠直”,枋间刻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俗称“先忧后乐”坊,1966年毁。
1989年为纪念范文正公千岁诞辰,在天平范文正公忠烈庙前仿建“先忧后乐”石坊一座。
申祠牌坊原在马医科申氏祠堂前,石柱木构,檐下斗拱密集如网,上下额枋浮雕鸟兽花卉,明代木构牌楼现在苏仅此一座。
虽然申祠的牌楼早已搬到了北寺塔,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知恩报恩的朴实,却很少有人知道发生在那位状元身上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的往事。
通和坊吴县直街南端,有一座两柱一间三楼石牌坊,俗称严讷牌楼。
严讷是常熟人,因为曾冒充吴县籍参加秀才考试,被当街打屁股。
入朝为官后贵极人臣,对于当年受辱之事难以忘怀,遂在当年遭受笞刑的地方,立起了这座牌坊。
苏州胥门接官厅前,原有一座“民不能忘”牌坊,是为纪念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而建的。
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坊匾上雕“民不能忘”四个大字,在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于1976年因防地震而被拆除,2009年“民不能忘”牌坊在百花洲公园重建,该坊属于四柱三间式牌坊,正间额刻由瓦翁先生所赠的“民不能忘”四字,中柱上刻有“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众”。
山塘街张国维祠堂前耸立着一座“泽被东南”石牌坊,原来的牌坊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现按老照片修复的,虽为重建,但其式样、规模、朝向和原来的非常相似。
宗仁主义坊位于山塘街787号“鲍传德庄祠”前,建于民国初年。
牌坊为单门两柱冲天式,花岗石砌筑,柱端雕刻卷云纹。
坊额“宗仁主义”,上款:“大总统题给”,下款:“民国八年三月”,是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表彰众议院议员鲍宗汉置田赡族,创建鲍氏传德义庄而题给。
功名坊:记载金榜题名的辉煌宋淳熙十一年,林山票为廷魁,苏州郡守谢师稷为表彰他获得的殊荣,在乐桥之南,竖立武状元坊。
明成化八年吴宽高中会元,在鱼行桥北立会元坊。
沧浪亭北有个三元坊,这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地方官为连中“三元”的钱建立的两柱一间冲天款石牌坊,这也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那一年也正是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所以这不仅被视为钱个人难得的荣耀,更被皇帝看成“圣朝盛事”,当即赋诗以纪其事:“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并下旨让苏州府建造牌坊,以资纪念。
三元坊后来成为附近那一段道路的名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元牌坊没有了,但在太湖东山陆巷,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却耸立着三座高大巍峨的牌坊,分别是解元、会元和探花坊,人们习惯地称它为三元牌坊。
用粗壮厚实的花岗岩为柱,以沉香木为牌楼,镶嵌在狭小的巷道里。
节孝坊:见证着封建社会的节孝文化道德畸形的贞节牌坊,背后的故事,未必一定是畸形的。
民国年间编纂的《吴县志》记载,明清两代的“节孝坊”就有191个。
节孝坊对于女人来说是不幸生活的历史见证。
山塘街以节孝坊多而闻名,在光绪年间还留有51座,形成了一个牌坊群落,至今街上尚有十余座。
540号吕氏节孝祠牌坊,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
清朝中期有一位姓袁的妇女嫁到吕家,八年后丧夫,袁氏守节37年,抚养儿子成人。
道光七年,她的孙子为她建祠于山塘桐桥之东,如今牌坊被砌进了墙壁。
603号是清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祠,正中立一间两柱牌坊,正楼石匾额刻“节孝”两字。
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启祚妻程氏在室时,父病疡,氏亲吮其毒,染病几殆。
年二十七,夫亡誓殉,奉姑命,抚七岁孤成立,守节三十二年。
”唐肇虞孝子坊在696号西侧,乾隆二十四年建祠立坊,以赞赏他对母亲的至诚孝心。
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二柱,上、中、下横枋上分别雕有飞凤流云、双龙戏珠和狮子绣球图案。
陶张氏贞孝坊在701号,为清乾隆十七年旌表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而立,现存单间二柱,柱上镌有一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
”萧烈妇坊在704号,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两柱,刻楹联:“三吴共仰冰雪操,千载常瞻绰楔荣。
”陈张氏节孝坊在707号,为旌表陈松妻张氏而立,现存单间两柱,现在横枋下面包裹在民房之中。
俞胡氏节孝坊原在840号俞节孝祠故址前,现已迁至陈张氏节孝坊左前侧靠山塘河边上。
存单间两柱,坊柱刻有柱联:“纶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霜。
”清道光年间刊行的《吴门表隐》一书著录的苏州城乡数以百计的坊表中,位于今平江历史街区的有16座,其中13座为节孝坊。
方申氏贞节坊,位于小柳枝巷6号旁。
用花岗石雕刻砌筑,一间二柱三楼,正楼石匾额刻有“圣旨”两字,坊柱上刻有对联:“高堂侍疾身俱瘁;闺阁完贞血欲诒”。
陶高氏节孝坊,位于胡厢使巷中家桥北堍,双柱单门三楼,高低错落的石檐微翘,横文化遗产59泽被东南牌坊宗仁主义坊文庙棂星门坊60枋上雕有精美的仙鹤。
黄孝子节妇坊位于苏州望星桥北堍,一间两柱三楼石坊,柱镌一联:“孝全赤子性,节并太姑贞。
”另外,天库前29号隔墙里有一牌坊,形制是在两根竖立的石柱中间横架三根石条,石条刻着龙纹,中间的石条上有“旌表处士颜学洙妻孔氏节孝之”,右侧的石柱上刻着“不愧守贞圣教”,左侧刻着“无惭约礼家风”。
赛儿巷8号的古牌坊和山塘街嵌在房里的牌坊一样,如同姐妹牌坊,在古石牌坊的顶部,居中的一个“圣”字很是清晰。
那些刻着历代名人墨客风韵洒落之题字的牌坊,代表了那个时代幽深凝重的色彩;那些建筑艺术大气磅礴、巧夺天工,雕刻图案精湛苍劲的牌坊,已成了苏州传统构筑文化的象征。
而我们在这些古牌坊间驻足观赏时,留下的是我们深深的回忆和无尽的思索。
古牌坊残影文化遗产61探花牌坊Array赛儿巷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