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色素
10.3.2叶黄素类
1、结构及性质
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含氧衍生物,随着含氧量 的增加,它们的脂溶性下降 ,因此叶黄素在甲醇和乙醇 中很好溶解,而难溶于乙醚、石油醚。 叶黄素类的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为红色,如
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改变。
2、叶黄素类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叶黄素类在加工中遇到光照、氧化、中性 或酸性条件下加热,会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 反应,缓慢地使食品发生退色或褐变。
第十章 色素
Pigments
主要内容
10.1 概述
10.2 四吡咯类色素
10.3 类胡萝卜素 10.4 多酚类色素
10.5 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10.1.1食品色素的定义和作用
颜色:人对眼睛视网膜接受到的光信号作出反应, 在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 色素:食品中能够吸收和反射自然光进而使食 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素。 食品中的固有色素是由食品原料带入食品中的 有色物质,是导致食品具有特定颜色的重要基 础。有时为了食品具有令人喜欢的颜色,还人 为地加入一些有颜色的添加物质,这些物质包 括天然分离的和一些人工合成的。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基 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如:-N=N-, -N=O, C=S, C=C , C=O等.
2.助色团( Auxochrome)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能发色,但当 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 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如:-OH, -OR, -NH2, -NHR, -NR2, -SR, -Cl, -Br 等。
10.3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使动 植物食品显现黄色和红色的脂溶性色素。
绿叶中的三种主要类胡萝卜素是叶黄素 (lutein)、堇菜黄质(violaxanthin)和新 黄质(neoxanthin)。
O HO O HO OCOCH3
岩藻黄质
OH
HO
叶黄素 (C40H5602)
3.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将此过程称为加氧作用(allomerization)。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生成 的加氧叶绿素呈现蓝绿色。
(1)光、氧:叶绿素溶解在乙醇或其他溶剂后并暴露于空气中会发生氧化
(2)酶:叶绿素酶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使叶绿素降解的酶。它是一种酯酶,
能催化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脱植醇,分别生成脱植基叶绿素和脱镁脱植基叶绿素。
3. 腌肉色素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发色原理如下:
NO3- 细菌还原作用 NO2- pH 5.4~6, H+ 2HNO2 肉内固有还原剂 2NO + 2H2O或 3 HNO2 歧化 HNO3 + 2NO + H2O
Mb (紫红色)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 加热 (鲜桃红) 还原剂
氧化氮肌色原 (鲜桃红)
助色团
-X ( Cl, Br, I )
波长红移
2~30
(nm)
-OR
-SR -NR2
17~50
23~85 40~95
10.1.3食品色素的分类
食品色素按来源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即食品中固有的色素,一般是指新鲜原料中 眼睛能看见的有色物质,或者本来没有颜色而能通过 化学反应呈现颜色的物质。
(3)酸、热:pH影响蔬菜组织中叶绿素的热降解,在碱性介质中
热时的转化过程是按下述动力学顺序进行:叶绿素→脱镁叶绿素→焦脱镁叶绿素。
(pH9.0)较稳定,然而在酸性介质中(pH3.0)易降解;叶绿素对热较稳定,在受
(4)水分活度 :越低,稳定性越强。如脱水蔬菜。
所致。
(5)盐:盐的加入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的降解,这是由于盐的静电屏蔽效果
(1)采用低透气性材料、抽真空和加除氧剂。 (2)高氧压护色 (3)采用100%CO2条件,若配合使用除氧剂,效果 更好。
腌肉制品的护色一般采用避光、除氧。
5. 肉色变绿
血红素在强烈氧化后会变成绿色,反应发 生在-亚甲基上,绿色的形成有三种情况:
A. 由于一些细菌活动产生的H2O2可直接氧化-亚甲 基。 B. 由于细菌活动产生的H2S等硫化物,在氧或H2O2 存在下,可直接加在-亚甲基上。 C. 由于MNO2过量引起。
人工合成色素的分类
根据分子中是否含有-N=N-发色团结构, 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 胭脂红和柠檬黄等属于偶氮类色素; 赤鲜红和亮蓝属于非偶氮类色素。
食品色素按溶解性质的不同
a水溶性色素 :合成色素 b脂溶性色素:天然的色素
10.2四吡咯色素
Porphyrin
由四个吡咯联成的环 称为卟吩, 当卟吩环带有 取代基时,称为卟啉类 化合物。
10.3.3类胡萝卜素的性质
1)所有类型的类胡萝卜素都系脂溶性化合物; 2)具有适度的热稳定性;
3 )易发生氧化而褪色,亚硫酸盐或金属离子的存在将加速 β -胡萝卜素的氧化;
4)热、酸或光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异构化; 5)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在黄色至红色范围,其检测波长一般在 430nm~480nm; 6)许多试剂能与类胡萝卜作用产生光谱位移,因此可用于类 胡萝卜素的鉴定。类胡萝卜素常与蛋白质结合,比游离态 稳定;
这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说明: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
-Mg2+ 酸 /热 -植醇 叶绿素酶 -Mg2+ 酸 /热
叶绿素(绿色,脂溶性)
脱镁脱植叶绿素(橄榄绿,水溶性) 脱镁叶绿素(橄榄绿 ,脂溶性)
-CO2CH3
热
-CO2CH3
热
焦脱镁脱植叶绿素(褐色,水溶性)
焦脱镁叶绿素(褐色,脂溶性)
MMb (褐色)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深红)
NOMb, NOMMb, 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
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MNO2的作用: (1)发色 (2)抑菌
(3)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品中导致亚 硝胺生成;肉色变绿。
4. 肉及肉制品的护色
珠蛋白
珠蛋白
珠蛋白
氧合肌红蛋白
(oxymyoglobin)
肌红蛋白
(myoglobin)
高铁肌红蛋白
(metmyoglobin)
鲜红色
红紫色
棕褐色
低氧压时 (1~20mm汞柱), 主要为氧化作用; 高氧压时 主要为氧合作用。
氧分压对三种肌红蛋白的影响
(引自W.H.Freeman,San Francisco.)
类胡萝卜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在细胞和活体中氧气分压 低,类胡萝卜素能抑制脂质的过氧化,清除单线态氧、羟基自 由基、超氧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防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
10.4多酚类色素
Polyphenol Pigments
多酚类色素在自然界存在广泛,是植物中水溶色素的主要成分, 含有多个酚羟基,并有一个基本母核苯并吡喃,又称苯并吡喃衍 生物。根据多酚类色素结构上的差异,可以分为花青素类色素、
10.3.1胡萝卜素类
1、结构及性质
胡萝卜素类目前指四种物质:α-胡萝卜素、β-胡 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它们都是含40个碳 的多烯四萜,由异戊二烯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
胡萝卜素类为典型的脂溶性色素,易溶于石油醚 、乙醚难溶于甲醇和乙醇。
2、胡萝卜素类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胡萝卜素类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贮藏条件下是相 当稳定的,变化只是轻微的, 但在有些加工条件下,使 得其容易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严重影响胡萝 卜素在食品中的色感。
10.2.1叶绿素 (Chlorphylls)
1.结构和物理性质
植醇
叶绿素a、b
物理性质
色泽
熔点
乙醇溶液颜色
荧光色泽 旋光性
叶绿素a 蓝黑色粉末
叶绿素b 深绿色粉末
117~ 120℃
120~ 130℃
蓝绿色
绿色或蓝绿色
深红色
红色
有
有
叶绿素a、b都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氯仿苯等有机溶剂。
2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物质吸收的光 波长(nm) 400 425 450 490 510 相应的颜色 紫 蓝青 青 青绿 绿 黄绿 黄 橙黄 红 紫 透过光(互补色)
530
550 590
黄绿
黄 橙黄
紫
蓝青 青
640
730
红
紫
青绿
绿
食品色素一般为有机物,其分子结构中往 往含有发色团和助色团
1.发色团(Chromophore )
堇菜黄质 (C40H56O4)
类胡萝卜素包括:
①纯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共轭多烯(烃类胡萝卜素)
②上述化合物的含氧衍生物, 即除了纯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共轭多烯外,还包括羟基、环 氧基、醛基、酮基等含氧基团(氧 合叶黄素)
结构特征:
具有共轭双键,构成其发色 基团,这类化合物由8个异戊 二烯单位组成,异戊二烯单 位的连接方式是在分子中心 的左右两边对称。
类黄酮色素、无色花青素及单宁四种类型。
10.4.1花青素类(Anthocyans)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中最普遍的变化是生成脱镁叶绿素, 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的中心镁原子被氢原子取代, 生成暗橄榄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加热可加快反应的进 行。单用氢原子置换镁原子还不足以解释颜色急剧变 化的原因,很可能还包含卟啉共振结构的某些移位。 叶绿素在稀碱溶液中水解,除去植醇部分,生成颜 色为鲜绿色的脱植基叶绿素、植醇和甲醇,加热可使 水解反应加快。脱植基叶绿素的光谱性质和叶绿素基 本相同,但比叶绿素更易溶于水。如果脱植基叶绿素 除去镁,则形成对应的脱镁叶绿素甲酯一酸,其颜色 和光谱性质与脱镁叶绿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