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7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10年5月May. 2010第21卷第3期VOL.21 NO.3一、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介绍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1]和Ryan[2]提出,它是一个探讨人类自身如何决定自身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动力这一基本假设之上。

它主要探讨控制动机(controlled motivation)和自主动机(autonomous motivation)的关系,以及动机改变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自我决定理论与其它动机理论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把动机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也不是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ernal motivation),而是把动机看作一个连续体,完全没有动机和内部动机分居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在无动机(amotivation)和内部动机间存在几种不同状态的外部动机: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内摄(摄入)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认同调节(identifiedregulation)、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这几种外部动机是内化程度不同的中间调节状态。

而从这个连续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体现了从控制动机(controlled motivation)到自主动机(autonomous motivation)的逐渐变化过程。

如果个体的行为与报酬或避免惩罚相联系,这完全是外部调节。

当行为与自尊或自我价值密切相关时,个体会在乎外部规则和要求,但并没有接受这些规则和要求,此情况下也是被控制的,这是内摄调节。

当个体充分地认识到某行为对自己的重要性,并能认同这些规则时,在行动的过程中它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刘丽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006)内容提要: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建立在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假设上,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有机体,与生俱有心理发展和自我决定的潜能,这对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在SDT指导下的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同文化中的教育,支持学生自主性是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学中创造出支持学生自主性的氛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机;自我决定理论;支持自主性;教育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0)03-0076-05不会感受到压力和控制,而是更多地体验到自由和个人意志,这是认同调节。

当个体能够把外部规则和自我的各个方面很好地相互吸收融合,就达到了整合调节。

整合调节是最高程度的外部动机的内化,它与内部动机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还不等同于内部动机,因为它还有工具性的成分,行动本身还不是终极目标[3]。

与整合调节相比,内部动机则是充满兴趣和享受的。

上述观点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得到一系列实验研究的支持,如教育领域[4]、运动领域[5]和卫生保健领域等[6]。

自我决定理论的另一个分支理论是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the needs for autonomy)、能力需要(the needs for competence)和归属需要(the needs forrelatedness)。

且内部动机的维持和外部动机的内化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需要是否满足。

个体在某个活动上的自我决定程度高时,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感到能主宰自己的活动,自主需要得到满足,此时他参加这个活动的内部动机就很高。

能力需要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同义,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胜任该活动。

而归属需要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

因此,如果社会环境支持并促进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那么人类的动机和天性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人类自身也能健康地成长。

那么社会环境中的外在因素怎样影响人们这些需要的满足呢?这里的外在因素包括奖励、竞争、目标等。

研究表明,对个体来说,奖励等外在事件具有两种性质:信息性的和控收稿日期:2010-01-23作者简介:刘丽虹,女,心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和应用心理研究。

2010年第3期77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测被试在学习任务中的思维加工水平是深层还是表层的,自主性动机导致更多的深层加工,受控制性动机支配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多停留在表层加工水平[10]。

第三,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对自主性动机的支持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学习过程中拥有更积极的情感。

Vallerand et al.认为,有较高的自主动机的学生报告在教室里拥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多享受到学习和做作业的乐趣,对学校生活也更满意。

Zuehlke, Stanek, and Ryan考察了美国和德国大学生的动机和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自主动机与主观幸福感间都有正相关[15]。

Ryan &Connell在1989发现内摄调节和孩子的认知焦虑有正相关,这也从另一侧面证实内摄调节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代价。

三、家庭教养中支持自主性的积极作用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父母通过满足孩子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来提高孩子的动机水平,能够提高孩子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允许孩子做出选择,支持他们尝试着去自己解决问题,这些做法会提高孩子行为的自主性。

相反,如果父母以控制的方式为孩子解决问题,指导他们的行为,用大人的视角(而不是孩子的)去看问题,这些都会降低和削弱孩子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在有明确清晰的规则、期望、指导的环境,孩子的能力需要易得到满足;此外,如果环境能提供关心、支持,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孩子将会体验到归属感的满足。

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孩子内化家长所倡导的价值观。

研究表明,从学龄前儿童到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支持自主性的环境中都表现出积极的结果[16]。

Grolnick, Frodi and Bridges曾对妈妈和她们一岁大的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控制性和自主性对妈妈的行为类型进行编码,并对随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动机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支持自主性的妈妈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会坚持更长的时间来尝试。

八个月后对他们再次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孩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和能力[17]。

Deci et al.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对自主性的支持会导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更愿意寻求挑战[18]。

与支持自主性的父母一起互动的孩子,为适应学校生活做了更充足的准备,且在过渡阶段能更好地适应。

上述研究表明,支持自主性的父母使孩子在学龄前阶段就形成了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Grolnick和Ryan就家长如何鼓励孩子解决学校或家里的问题(如做作业,做琐事),如何处理就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冲突,走访了64位母亲和50位父亲,结果表明,家长对自主性的支持,能促进孩子为适应学校生活而进行自主性调节[19]。

Grolnick等人研究了三年级孩子的父母对自主性支持程度的不同对孩子的影响,控制性互动的父母会导致孩子在独立完成任务时表现成绩较差,且少创造性。

Gurland和Grolnick的研究认为,控制风格的父母关注孩子取得的结果,制性的。

信息性的奖励指积极的反馈,即奖励传达的信息是:个体能胜任所从事的活动,或者是让个体知道如何更好地胜任该活动。

此类性质的奖励能增强内部动机。

如果要求个体在获得某一特定的结果后才能给予奖励,也就是说,如果规定了个体要获得奖励,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用特定的方式完成某事,那么这类奖励就具有控制的性质。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性质的奖励会削弱内部动机。

此外,群体氛围、目标性质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动机,强调竞争的群体氛围和对外部目标的追求均会削弱内部动机。

二、学校教育中支持自主性产生的积极效果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人天生具有热爱学习并且渴望获取知识,接受社会价值、顺应周围环境风俗的特性。

这些先天的特性包括好奇心、兴趣,寻求知识的连贯和一致性,这些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掘和利用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受自主性动机(内在调节和认同调节)支配的学生在行为、认知和情感等几个方面都会表现出更积极的结果[7]。

首先,从行为结果上看,自主性动机能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坚持性。

Vallerand et al.的一个涉及4000高中生的大样本研究表明,那些放弃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与坚持学习的学生相比,通常有较低的内部动机,或处于无动机状态[8]。

Vansteenkiste et al.的研究表明,激活内在教育目标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动机和坚持性(自愿增加课外阅读和额外练习的量)。

Hardre和Reeve 对中学生的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自主动机比学业成绩能更有效地预测学生在学业上的坚持性[9]。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内摄调节与坚持性也有正相关[10]。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摄调节可能会增加行为上的坚持,特别是在学校,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被要求做自己没兴趣的作业。

然而,这种类型的动机会导致认知策略的贫乏,从而导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并降低幸福感。

成绩最能显示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间有正相关[11]。

Guay 和Vallerand的研究表明,自主动机能够预测一年后的学业成绩[12]。

这些表明,因为乐趣而投入教育活动或者认同这种投入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成绩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学生感到的压力越大,自主性成分越低,他们的成绩越差。

这些研究结果促使我们反思传统教育哲学“No pain no gain”的正确性。

其次,从认知的角度看,自主性动机能够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并倾向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挑战。

在自主动机的支配下,个体学习会更加深入[13]。

Grolnick & Ryan对五年级学生所做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会因为学习动机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深度的认知加工,相应地也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在记忆和概念学习任务中,有测验压力的学生比无测验压力的学生表现要差[14]。

Vansteenkiste et al.在2004年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目标和社会情境等因素时,自主性动机可以预总第21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78而不是孩子学习的过程[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