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一、填空题1. 运动动机2. 强化维持3. 生物性动机4. 社会性动机5. 生物性动机6. 社会性动机7. 内部动机8. 外部动机9. 内部动机10. 外部动机11. 直接动机12. 间接动机13. 直接动机14. 间接动机15. 本能16. 动机17. 缺失性需要(基本需要)成长性需要(心理需要)18. 间接经验19. 自我效能20. 中介因素21. 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22. 好奇心23. 控制信息24. 动机的培养动机的激发25. 成就动机26. 意识化27. 体验化精品文档28、概念化29. 自我参照30. 合作个体化31. 自我竞争32. 合作性学习33. 组间同质34. 提高分计分制35.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36. 社会性评价37. 象征性评价38. 客观性评价39. 标准性评价40. 体育态度41. 情绪宣泄磨炼意志42. 观察学习模仿43. 直接模仿44. 象征性模仿45. 创造性模仿46. 服从阶段47. 认同阶段48. 内化阶段二、单项选择1.A.2. D. 3. A. 4. B. 5. C. 6. D. 7. C. 8. D 9. A. 10. B 11. C. 12. D三、多项选择1. A. C. D2. B. D3. B. D4. A. C5.B. D6. A. B. D7. A. B. C. D8. A. D 9. A. B. C. D 10. B. C 11. A. B. C. D 12. B. C. D 13. B. C14. A. C. D 15. A. B. D 16. A. C. D四、匹配题动机的本能论动机的行为论德西和瑞安动机的人本论斯金纳动机的社会学习理论詹姆斯和麦独孤动机的认知评价理论班杜拉五、判断题1.×2. √3. ×4. √5. ×6. √7. ×8. √六、简答题1、简述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
正确的动机及适宜强度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
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完成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效果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
2、简述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因为由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如运动乐趣的获得、竞争的参与、运动效能感的提高等,无需外力的作用。
因此,内部动机的“内滋奖励”是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心理动力。
而外部动机对学生体育参与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
“外附奖励”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
但外部动机对于那些年龄较小或尚欠缺运动动机的学生来说,利用外部动机引发运动活动行为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3、简述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直接动机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运动活动的有效力量。
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
而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体育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
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4、简述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答: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化”;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即多强调学生自己运动学习和锻炼前、后的比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最后,可让学生将学到的成功标准和行为策略应用到某一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内容之中,自己选择活动目标、策略和评价标准,对动机水平、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
5、如何保证竞争对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产生积极作用?答:为保证竞争对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应注意:(1)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在三种竞争形式中,应以团体间竞争为主。
(3)进行个体间竞争时,应当按照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组,以使每个学生均有同等获胜的机会,即使失败。
(4)竞争活动要适量。
(5)在组织竞争活动中,注意提醒学生以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为主;提倡相互鼓励、团结互助;鼓励胜不骄、败不馁。
6、合作学习有哪些特征?答: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形式有许多,其共同的特征有:(1)小组目标、计分与奖励。
(2)个人责任。
(3)成功机会均等。
(4)组间竞争。
(5)交往技能。
(6)注重个人需要。
7、体育教学中的反馈形式有哪些?答:体育教学中反馈的形式有:(1)社会性评价: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某个学生;(2)象征性评价:教师在成绩单上给某个同学画了个小红旗;(3)客观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表现给予的分数;(4)标准性评价:教师以排名次的方法给学生打分。
8、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恰当的表扬和批评?答:表扬和批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为目的(1)在多鼓励、严要求和适当、适度批评时,要力争做到表扬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强化每一个努力。
(2)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能力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
(3)要“对事不对人”,尤其要将表扬和批评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努力上,放在行为表现上,放在是否有所提高上。
(4)要树立学生的评价标准,使他们逐步地做到自我表扬和批评。
(5)要了解学生对教师表扬、批评的理解与评估。
(6)要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理智、慎重地使用惩罚。
9、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受到哪些强化的作用与影响?答: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
强化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提供了反馈信息,其种类包括:(1)外部直接强化,如实物、表扬和其他形式的对合乎要求的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奖励。
(2)替代性强化,即学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受到鼓励,进而使相应态度和行为出现频率增加的趋势。
(3)自我强化,学生因为实现了自己设置的体育活动目标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的积极肯定。
七、论述题1、试述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答: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动机。
在学生运动动机培养和激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加运动活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要求;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2)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积极评价。
(5)端正对运动活动的态度。
2、试论体育态度转变的阶段与条件。
答:根据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应包括:(1)服从阶段服从阶段是指学生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体育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
服从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行为较大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外因消失,服从行为就会停止。
(2)认同阶段认同阶段是指学生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逐步接近的过程。
认同阶段中,学生的体育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认同能否顺利实现有赖于个体对体育活动情感上的接近和体育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3)内化阶段内化阶段是指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彻底转变了自己体育态度的过程。
它也是学生对体育活动行为价值认识提高,体育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成分协调一致的过程。
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同伴小团体等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认知等学生自身的因素。
体育态度转变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1)劝说与劝说者的态度。
学生将正确的体育观点和信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因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劝说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明确的观点,提供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事实论据,说理论证,以理服人,同时还要加强情感渲染,以情动人。
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使学生的体育态度发生转变时,劝说者的态度是否友好、诚恳、坚定,影响着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
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同时,在教育中也都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区别对待,热情耐心,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逐步提高要求。
学生原先的体育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是影响体育态度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体育态度转变的难度就大,且易产生异化转变;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小,则转变难度小,且易产生同化转变,即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缩小了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体育教师提出的转变要求之间的差距。
所以,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体育态度,估计其与要求之间的距离,提出学生能够达到的转变要求。
然后逐步提高,不断缩小两者的距离。
若急于求成,过早、过高地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将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转变学生原来的态度和行为,还会产生对立情绪。
(3)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
体育活动的实践可影响态度的转变,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的价值,体验到过去没有感受到的情感。
因此,在安排体育态度消极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时,应首先考虑使他们能从体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取得进步,达到目标。
这对他们体育态度的转变至关重要。
(4)必要的体育活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