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本常识、常用名词和术语解释书法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
执笔法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nuo 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
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拨镫法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现在也可以作为临摹的一种方法,就是沿着范字的笔画中心描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书写。
枕腕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
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
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悬腕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
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
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
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
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执笔的高低与松紧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
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
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
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
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
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
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
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
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
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
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运指、运腕与运肘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
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
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写二三寸见方的大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
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见图2)。
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
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
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
古人称之为“平覆式”。
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见图3)。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
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
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
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坐姿和立姿坐姿写毛笔字以坐姿为主。
一则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则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
主张写二三寸大楷也要用立姿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练习悬肘,其实坐着写也照样可以用悬肘法,关键是方法要正确。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指书写时头要摆正,不可偏侧。
常见偏侧,往往与执笔的姿势有关。
如果你握笔的手掌过于坚起,用“凤眼”法来写字,无名指与小指又将掌心填实,笔尖被手掌挡住了视线,为了看到笔尖:一种情况,执笔的手往右偏移,甚至移到与右肩膀对齐,笔尖是看到了,但写出来的字会歪斜;另一种情况,将笔摆正,放中间,头部向左偏侧才能看清笔尖。
时间长了,颈椎会出问题的。
身直,指身体要平正、坐直,两肩齐平,当然直立不是要昂首挺胸,而应该肩背放松,自然下沉,身子略向前倾,胸口与桌面保持一拳多的间隔,切忌弯腰驼背,甚至将下巴枕靠在左手背上。
臂开,指手臂要往前伸开些,同时两臂的肘关节也要向左右撑开,两边基本匀称。
有的人写字时手臂虽然悬起了,但紧挨着胁下,以身躯为倚傍,写竖画往往向右歪斜,没有起到悬肘的作用。
因此,手臂在左右撑开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下将纸按住,右手握笔悬起稍离桌面即可,毛笔尽量往中间靠拢,古人有笔杆要对准鼻梁的说法。
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略向右移一点,也应该说是很正常的。
只是不能偏得太过了。
另外,坐着写毛笔字悬起右手时不能将肩膀抬起,肘部也不要高悬,因为一抬肩、一高悬,肩臂的肌肉就会紧张,手臂就僵死了,肩应该往下沉,肘关节放松,使手臂与腕在同一水平面上,甚至肘关节还可以比腕关节略低一些,即便衣袖在桌上揩擦也无所谓,只要不把肘枕死在桌上就行。
足安,是指两只脚自然地平稳着地,不可脚跷二郎腿儿不能双脚向前伸直,或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面,这些姿势均不可取。
两腿左右略微分开,其位置与肩宽基本相等,肌肉放松。
立姿写比较大的大字必须站着,一则字大,笔画长,坐着写就够不着;二则坐着看大幅作品视线有偏差,不如站着居高临下准确,看得也全面。
站着写毛笔字身子可略往前倾,头部正直稍微有些下俯,左手掌按住桌面上的纸,右手近于伸直,执笔的姿势也要随着站立而改变,手掌下覆,手背与手臂几乎成一平面。
两脚分开站稳,双足之间的距离与肩宽大致相等。
书写时用手腕、手臂的运动来完成;如果写特别大的字,甚至要用腰部的运动来书写,两脚可再分开些,使书写动作可大一些。
执笔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
因特大的字要用大斗笔,蘸墨后分量不轻,如果仍然五指执住笔杆,恐怕不堪重负,应该使虎口紧靠笔杆,五指整把抓住斗笔的圆形根部,书写要用腕、肘、臂、腰的联合协调动作来完成。
笔力:从字的点画形态中所体现来的“力”的感受,是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理解的,与物理学上的“力“不能混为一谈。
中锋:用笔的关健技法之一。
作书时,始终保持笔头的中心锋芒走中路,其走的轨迹在点画的中间。
历代书法家多主张写字要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因为用中锋行笔,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不是上下左右偏斜,而是向四面渗透,点画就息然显得饱满圆润。
因此,中锋用笔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正确的执笔、运腕的基础上反复领会。
侧锋:行笔时,笔的锋芒向点画的一侧。
写出来的笔画一边光一边发毛。
通常书家认为侧锋用笔是不可取的,但在行草书中使用的例子比较常见,只是初学书法都不宜使用此法。
藏锋:笔锋藏在点画之内而不外露。
在起笔和收笔处,凡不露锋芒的皆称为蔵锋。
藏锋写出的点画含蓄,力不外露,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就是指的将笔力蕴藏于点画之内的道理,其写法是,起笔处笔毫逆锋入纸,收笔处往来的方向回锋。
露锋:亦称出锋,无论起筆收笔,凡笔的锋芒露出点画外的都称为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