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控手足口应急预案

防控手足口应急预案

吉林市第一中学校防控“手足口”病应急预案为配合市教育局整体部署,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对“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手足口”病疫情带来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目标1、普及“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加强学校日常管理与监测,各班级做好晨检、因病缺课等方面上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手足口”病疫情在校园内不发生、不蔓延。

三、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手足口”病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手足口”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组织机构1、吉林市第一中学校防控“手足口”病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夏军副组长:邵敏、崔劲松、张淑清、于桐力、赵双菊成员:吉林一中各处(室)、年级主任2、吉林一中防控“手足口”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防控“手足口”病办公室主任:崔劲松(副校长)副主任:代为(总务处主任)、禹永红(综治办主任)、刘锡元(场馆中心主任)、惠成功(综合办主任)、郎文杰(教务处主任)、题正启(学生处主任)、霍大海(09级主任)、王江林(10级主任)、魏爽(国际部主任)成员:穆鑫、杨宏伟、贾琦玮、张震宇、佟洪涛、梁毛春、高钰枰、谢玉林、孙立鹏、窦学武3、防控“手足口”病办公室设在学生处,联系电话:0432——4、主要职责:(1)在学校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防控”手足口”病的各项工作。

(2)做好“手足口”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让师生了解“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意识。

(3)指导、落实并督查学校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各班认真做好晨检和因病缺课上报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校医室,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学校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4)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等。

(5)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校园环境卫生。

各班级、宿舍及其他校内公共场所每天保持开窗通风,并搞好环境卫生。

五、应急处理(一)日常监测机制1、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由校医组成,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2、确定责任报告人:班主任、校医室医务人员王瑞美、高钰枰。

3、建立校医室病人登记制度,对来诊病人基本信息、诊断、去向等进行登记。

4、校医室加强对学校食堂、学生公寓的卫生监督检查,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5、建立校医室值班电话, 24小时开通(校医务人员电话:梁毛春、高钰枰)。

6、保持信息畅通,有疫情及时按程序上报上级部门。

(二)信息报告程序及时限各班级如发现疑似病例或传染病病例时,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校医室,校医室责任报告人立即上报应急领导小组,按“甲类”传染病在2小时内报告地方疾病控制中心,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应实行每日报告制度。

(三)应急技术、人才储备1、做好师生“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包括:网上宣传、专栏、发放宣传单等。

2、负责培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防控甲型流感应急处理技术操作和协调配合演练。

3、校医室建立常设的应急医疗队伍,人员变动及时报告,确保召之即来。

(四)应急物资、设备、设施储备校医室按照“手足口”病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

保证其开展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物质条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配备相应的口罩等必要的预防设施及药品。

(五)应急处理工作方案1、处置原则:“手足口”病传染性和致病力强,应按甲类传染病加以管理,即疫情报告、疫点和疫区处理均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2、“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协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现场监测、诊断、查明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3、“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校医室对前来就诊的疑似“手足口”病患者,接诊应当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及时送市医院救治。

4、现场处置:配合有关部门,对“手足口”病病人的分泌物、接触过的物品进行严密的消毒和处置。

5、病人转送: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或传染病病例时,应当将病历复印件随病人转送到指定的医院。

6、当发生“手足口”病疫情时,校医室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设立门诊检查处,为每个病人发放一次性口罩,测量体温做到每人一表一消毒,及时送市医院。

(2)详细了解、记录患者家属情况及接触过的人员、去向、联系电话,为流行病调查提供详实的资料。

(3)加强消毒管理,严格按照防范“手足口”病消毒的规定进行环境或室内的消毒,特别加强对校医室发热门诊、急诊、治疗室等重点区域的消毒工作。

(六)疫情应急响应1、三级响应接到三级预警通知后,学校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防控措施:(1)对与校外”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并上报有关部门,请示处理意见。

(2)切实做好学校的检测、消毒、空气流通和其他预防工作。

(3)严格控制出入校门人员。

2、二级响应接到上级有关通知后,学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在三级防控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对疫情发生地的学生家长和从疫情地区来的人员,严禁进入学校,实行封闭管理。

(2)按照教育局安排,做好在校师生的思想工作,确保稳定。

(3)取消人员过于集中的大型活动,加强师生员工的体温检测、公共场所消毒的力度。

3、一级响应接到上级有关通知后,学校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1)全面启动群防群控措施,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

(2)全校教职员工一律坚守工作岗位,全身心为学生服务,确保师生健康安全。

六、具体措施1、建立“手足口”病疫情的医学观察点,有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

凡与“手足口”病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学校应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动员其隔离,进行医学观察。

2、组织广大师生搞好环境卫生,做到清理污染不留死角、环境清扫消毒不留空白。

学校的教室、食堂餐厅、师生集体宿舍定期消毒,随时保持通风换气。

学校重点加强排水沟、污水排放沟、垃圾堆放点、厕所等重点区域的消杀灭工作,消除蚊蝇孳生,认真开展除“四害”工作。

3、对全校师生员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防护用品,监测体温。

为师生员工提供有关药品,实行药物预防。

在公共卫生场所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4、所有师生居所、工作室、人群聚集场所要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

教育师生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抗病能力。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搞好居室卫生,勤晒衣被。

落实“三勤”(勤洗手、勤通风、勤锻炼),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责成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执行,宣传教育组要加强督查,把“手足口”病防治和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在公共场所工作的职工,如:食堂员工、医院医护人员等,以及其他窗口服务人员和就医的病人要加强防护措施,要加强健康和卫生情况监控。

6、建议师生员工尽量避免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

人员来源复杂的各种培训班、课程班尽可能调整、推迟来校授课时间。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集体活动。

7、一旦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对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控外来人员进入。

制定学生外出校门的管理规定,限制学生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大型集会活动。

对我校外出工作人员、学生实行登记制度,提醒和动员学生、教职工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8、做好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向校内所有教职工、学生发放“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单。

充分利用本校的现有媒体,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知识。

同时,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做好群防群治,保持校园的稳定环境。

八、保障措施(一)组织机构保障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分管校长具体牵头,校医室具体负责日常防控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按照要求配备卫生指导教师,分管校长、总务处、卫生指导教师定期接受市卫生局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各部门、各班班主任对师生卫生安全、校园卫生安全工作各司其职,对于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卫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应视情节轻重给与相应处分。

吉林市第一中学校2011年11月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