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平与效率问题—以中国社会分配为例姓名:庞骏班级:2011级4班学号:2011130417浅谈公平与效率问题—以中国社会分配为例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公平与效率成为我们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经常探讨的重大的课题,如何处理在社会分配条件下公平与效率问题是我们现阶段发展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分配,公平,效率前言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自然成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长期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变得尤其的突出,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当今发展的难题。
就经济意义上讲,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我们所说的经济公平并不等于收入平均。
收入平均是仅就经济活动的结果公平而言的,结果公平并非公平的全部内涵,经济公平在涵义上大大超过收入平均。
而经济效率呢,一般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效果,即投入与产出之对比情况。
就企业或社会来说,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收益就意味着效率高,反之,则意味着低效率。
那么,公平与效率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值得我们不断的探讨。
社会分配的起源及发展社会分配是指对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分配,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实现的。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中所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所进行的分配。
主要是在非物质生产部门、因种种原因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公民以及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植的产业部门中进行。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特别是中国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两极分化。
对此国际有一个通用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最小是0,表示所有人的收入都一样;最大是1,表示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
中国从上世纪9O年代中后期,开始贫富差距加大,已经达到O.5以上,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两极分化警戒线。
社会分配下的公平与效率中国收入分配的早期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同时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报告中还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基于这个观点经济学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初次分配强调效率,二次分配才注意公平,二次分配来解决初次分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在初次分配中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是仅依靠二次分配,那么就可能会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差距的状况公平内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但经济领域,特别是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状况,是衡量社会公平状况的最直接依据,是分配状况是否公平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对公平状态的感受与评价。
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这些年中国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低收入者比例太大,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
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
1980~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从2.5:1缩小到1.86:1。
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浪逐步扩大趋势。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虽然仍以工薪收入为主体.但是来自经营性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二是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性特征集中地表现为东中西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增长,使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造成了居民收入分配地区性不平衡的特征日益突出。
首先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上世纪末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后期逐年有所下降;近三年来,尽管地区差距比例增幅不大,但高低绝对差额仍在进一步扩大,2007年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绝对差额(9465元)相当于1991年的高低绝对差额(976元)的9.7倍。
目前,这个差距虽然变小,但是高低绝对超额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三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的地区差距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呈扩大趋势,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高的上海市的4246元,是最低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的4.83倍;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的7066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贵州省的1722元的4.20倍。
从范围上看,19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最高地区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最低收入地区则一直集中在西部地区。
如果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多的来源于工资性收入,中部、西部地区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但西部地区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明显高于中部地区,比重接近于东部地区四是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上,而且更突出地体现在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
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由于个人及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残及意外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个人生存和劳动能力障碍者、过高赡养系数者群体,这一部分人群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的二是城镇中以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为主体的群体;三是农村低收入群体。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低收入平均每产家庭人口3.35人,就业人口1.46人,就业率43.6%,比高收入家庭低13.7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就业人口负担2.29人,比高收入家庭高出0.54人。
人均消费支出2858元,约占收入的94%;少家庭入不敷出,举债度日(而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达11127元,占收入的72%)。
城镇贫困人口表现出收入水平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饮食水平低,营养严重不足,衣着仍处在遮体御寒的低水平,缺乏基本生活用品,住房量少质差等特征。
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加大,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增加,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
以前,低收入者对合法高收入者尚能认可,主要是对非法高收入者不满。
但是近几年,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的认可。
提到高收入的人,往往联想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及走私贩私等非法手段致富者,对他们怀有强烈的仇恨心理,针对这些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不断发生,对高收入者进行的各种暴力事什占刑事案件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发案率越来越高,出现了高收入者由于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其个人安全隐患也迅速增加的趋势。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近年来,在城市,集体上访、罢工、请愿、静坐示威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表现形式日趋对抗性,上访群众越来越多地采取极端手段,甚至发生恶性社会冲突。
其中火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改革过程中企业改制、经济利益调整等所带来的部分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少数人陷入困境,或者是由于对基层组织腐败导致贫富不均感到不满所引发的。
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作用,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如不及时加以遏制,将会出现更加恶劣的后果。
怎样认识现阶段下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全体人民才能进一步同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上义。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
从公平的走向看,随着效率的提高,公平也会增长二者在发展趋势上是一致的。
效率意味着社会蛋糕不断做大,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公平则意味着日益增大的蛋糕要公平分配。
而要使社会蛋糕不断做大,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是公平、合理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高效率。
其次,公平与效率又存在矛盾。
虽然从整体上说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就局部或短期而言,二者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
如果过分追求效率就会牺牲公平,而过分强调公平又会损害效率。
这种矛盾现象,是公平对效率的“滞后”,在理解公平的内涵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有以下的认识:第一,绝对的效率或者绝对的公平都是不存在的,按照帕累托最优所衡量的效率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同时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包含着各个领域的绝对的公平只能是导致平均主义。
第二,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我们不仅应当看到两者之间的矛盾性,更应当看到两者之间的统一性。
只有在两者统一基础上探讨谁先谁后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最后,由于公平含义的多重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复杂化,现实经济社会中,在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也即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选择何种目标,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两难选择。
但是,关于公平与效率谁先谁后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要求,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在经济转轨阶段、原有的社会平衡被打破,各种利益关系重新分化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利益分配的不均问题。
因此,必须认识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在现阶段,其基本目标就是胡锦涛同志所讲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参考文献:[1]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赵人伟、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世界银行:《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