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课件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课件人教版.
教学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一个 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以实验探究为载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探究 中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心旷神怡的情境中学化学,
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化学, 在动手和交流中学化学. 能让每一位学生:用化学视角来观察世界, 用化学思维来认识世界.
探 发现,去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用胶头滴管取水。
究 让学生在实验中去领悟:挤出多少空气就会
吸入多少水.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实验设计时想 到可以用水来填充容器中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用胶头滴管把小烧杯中的水转移到大烧杯。 看哪一组又快又好。
思考:
1、每次吸入水的体积都相同吗? 2、怎样才能吸入更多的水? 3、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出的空气有什么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初步掌握实验探 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的喜悦。
教材分析
3.教学重一点、与教难材点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 气中氧气的三、体教积学含目量标。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2) 瓶内水面上升约1/5体积
实验结论:(1) 红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2)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阅读并记住课本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分 数计算)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 杂质%
0.03% 1% 0.03%
N2、CO2反应,你认为小明可以用镁带 吗?
教学过程
收 我学会了…… 获 我了解了…… 与 我懂得了…… 体 会
教学过程
社
作业布置:
会 1、上网查阅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实 2、搜集上一周空气质量预报。
践
设计意图:把科学探究从课内引向课
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展示两瓶气体: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点燃两支 蜡烛分别放入两瓶气体中,盖上玻片。观察现象。
氧气
空气
设置问题情景:为什么在空气中蜡烛很快熄灭 了呢?
你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多少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消耗氧气,为后 面设计实验作了铺垫。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实 提出问题:如何用实验来测
学法: 自主设计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
创 设 情 境
实 验 探 究
表 达 交 流
反 思 改 进
教学过程
实巩 验固 演拓 示 展 ……
教学过程
创
展示一个烧杯,并将其倒扣入水中。
设
设置问题情景:水为什么不能充满
整个的烧杯?
情
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
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营造一个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为突破后面的难 点打下基础.
强调:空气中体积含量 最多的是N2,第二位的是O2。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感 受 成 功
拉瓦锡
1、小红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
巩 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结果水位上升不
固
到1/5,你帮她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呢?
拓
2、小明想用镁带燃烧来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他查阅资料,
展 知道镁除了与O2反应外,还与空气中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 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 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 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针对班级里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对问题进行分层设置,层次的跨度小一些,使 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
教法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启发探究
一、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实验现象:
(1) 放热,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 (2) 瓶内水面上升约1/5体积
实验结论: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固体)
P O2
P2O5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的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及杂质
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 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说课流程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与作用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气中氧气的含量。
思 改 选择什么物质才能比较准 进 确的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教学过程
介绍可燃物──红磷。介绍实验
实
装置,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实验 现象。利用等待集气瓶冷却的时间,
验 组织学生预测、讨论得出结论。
演
示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白烟”可以 说“白雾” 实验现象: 吗?
(1) 放热,产生黄色火焰, 生成大量白烟;
问题很简单,却能四两拨千斤!
教学过程
实
学生分组讨论很快设计出如下
验 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
探
究
教学过程
汇
“老师,水位上升了一点点。”
报
“老师,水位上升了大约十分之一。”
与
实验结论与教材所给知识产生了冲突,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欲望。
交
问题启发: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有气体生成吗?
流
教学过程
反 燃烧蜡烛无法准确测量空
教学过程
实
启发探究2:用什么方法消耗
空气中的氧气呢?
验
学生提出的方案:
探
1、用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究 2、用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
经过讨论学生决定用蜡烛燃烧来消 耗氧气。
教学过程
实
启发探究3:燃烧结束后,你怎么知道 空气中到底少了多少气体呢?
验
这是一个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突破了
整个教学的难点。难点的解决必须让学生自己去
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验
探
学生此时刚刚接触化学,实验设
计很难一步到位,只能逐步诱导,层
究 层深入,慢慢接近目标。
教学过程
实
启发探究1:我有一瓶空气,你能 想办法测出其中氧气的体积吗?
验
学生提出的方法:
探
1、把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直接 测出体积。
究
2、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
下的就是氧气。
3、把氧气消耗,看体积少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