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总绪论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1、中国文学演进的原因a)外部因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汉代——汉赋、汉散文汉末——建安文学南北朝——南北文风隋唐——文化繁荣(唐诗)宋代——理学元代——士人(元杂剧)明中叶——商业经济、市民(小说)b)内部因素:i.文学发展不平衡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a)()和()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商代已经有用文字记载的诗文。
b)魏晋南北朝有时初具规模的()。
唐代中期有了成熟的()。
c)宋金两代出现了()和(),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
2.朝代不平衡a)汉代的赋、唐代的()、宋代的()、元代的()、明清两代的()。
3.地域的不平衡a)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不同:b)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文体带有地方体色:()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带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带有突出的南方特色;ii.相反相成的因素互相作用①俗与雅之间的转变1.《诗经》中的( )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
“国风”2.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兴趣,促成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
3.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4.诗赋:诗者缘情,赋者体物。
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5.诗词:苏轼6.词赋:周邦彦7.文词:辛弃疾8.传奇小说与诗词:词话、诗话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9.初唐:齐梁诗歌——( )复古:推动盛唐诗歌的发展10.唐中业:六朝骈文——()复古(三代两汉的古文):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文学语言和文体。
陈子昂、韩、柳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11.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 )等优秀的作家。
12.文与道离,出现过诸如()等优秀作家。
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时间朝代代表文体流派作品作家上古(先秦两汉)AC3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魏晋至明中叶)AC3-AC16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诗、骈文、骈赋三曹、七子;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第四段唐中业至南宋末古文运动;诗;词(婉约派、豪放派);唐传奇;宋话本唐宋八大家;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江西诗派(黄庭坚);温庭筠、李煜……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戏曲和散曲、杂剧和南戏;白话小说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高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近古第六段明嘉靖初——戏曲、小说《金瓶梅》、《牡丹亭》(汤显(明中叶至五四运动(AC16-AC20初)鸦片战争祖)、《长生殿》洪昇等……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iii.上古期;1.各种体裁:a)散文的源头();b)诗歌可以追溯到()、()和汉乐府;c)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d)辞赋可以追溯到();e)戏曲的因素在( )中已有萌芽。
2.文学思想:儒道两家的思想3.文学思潮: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诗言志、思无邪、温柔敦厚;道家注重文学的()——法自然。
4.奠定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创作主体和接收对象——士大夫;主要媒介——文字;5.先秦:a)创作主体:由()到个体的演变:《》是群体歌唱;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b)文学形态:i.()不分:没有纯文学的散文;ii.()结合: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6.秦汉——新特点:a)创作主体的变化——形成若干();b)文学特性————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c)诗歌语言:赋;汉乐府——五七言体d)典籍整理。
iv.古中期1.魏晋到唐中业: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到达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高峰的阶段。
2.中古时期以“”的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
3.元代的文学以()和()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与以温州为中心的()。
v.近古期1.时代的变化ABC2.文学流派及争论:a)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竟陵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桐城派;b)词方面: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c)戏曲:临川派、吴江派。
3.文学成就:a)戏曲方面: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b)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吴敬梓的《》、曹雪芹的《》;c)中国文燕小说第一座高峰是蒲松龄的《》。
第一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1、“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狭义的“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2、中国文学的源头a)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原始歌谣)和(神话)。
特点一:带有原始宗教意识。
《蜡辞》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
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
这四句蜡辞,以希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不许危害人类。
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特点二:以劳动为主题《弹歌》是一首原始人类的狩猎之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
语言古朴,但是已经具有韵律。
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
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
注:()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虽然只有一句,却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遗文。
b)( )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字的萌芽。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代表文字,文句简朴,形式单一,有少量记事文字;铭文:知道商代晚期,都是简单古朴,只有两三字。
西周末年指春秋时期,出现的篇幅较长的(),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c)()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特点一:《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尚书·益稷》大韶: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得让。
上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可以看出原始歌谣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
特点二: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有古籍记载。
P22诗歌在()以后,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春秋第二节先秦作者和形态1、先秦作者:巫觋——史官——贵族——士先秦时期的原始文化和理性文化分别指崇尚()和重视()。
a)为什么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i.此时,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觋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ii.甲骨卜辞、《易》卦爻辞,——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iii.春秋以后:《诗经》中一些祭祖的诗歌,《大雅·生命》等,是宫廷巫师的作品。
b)为什么商周之际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i.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收到重视,史官发展了()方面的只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新兴文化的代表。
ii.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是()中的《盘庚》《高宗肜日》《》《微子》诸篇。
商书iii.史官所传儒家经书的文辞可分为质朴和文采两类。
1.史官所记录的,直录周公口语,词风质朴,不加文饰的有《》中的《大诰》《康诰》《酒诰》等诰誓。
2.史官自作的,调理比较细密、文思i比较清晰,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3.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文质并胜,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c)贵族成为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造者与当时()和()的教育制度有关,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i.学习的内容是《周礼·地官》的六艺:ii.他们所创作的内容主要在:《国语》《诗经》三颂、大雅、小雅一部分,目的是()。
iii.请解释《诗经》中的十五国风: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与(分封制的瓦解)有关。
i.文化知识为什么会从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民间聚众讲学的兴起。
)ii.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礼贤下士”之风)2、先秦文学形态a)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一体的特征。
i.记言记事的史学文献,同样具有文学意义: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尚书》部分、《春秋》;阐述思想的哲学著作,同样具有文学意义:《尚书》《周易》。
ii.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左传》《国语》《战国策》iii.历史散文:(为什么说文学价值很高?)。
b)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i.《诗经》:先秦诗歌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发展过程如何?)。
ii.《楚辞》:屈原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c)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诗歌:《诗经》散文:《左传》、《国语》的作者及创作时代历来众说纷纭《尚书》、《战国策》实为后人所编。
《论语》就是孔门弟子所记。
原因是什么?1: ;2:。
第三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和();先秦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夏商文学(巫文化)a)诗歌:i.《九歌》——民间祭神乐歌(祭天)ii.《诗经·商颂》(五篇)(草创于商,成于春秋)注: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
问:请说说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有哪些?内容上:运用的手法:。
b)散文:i.《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ii.《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2、西周春秋(礼乐文化)a)旧的巫术宗教文化是如何被礼乐文化取代的?()i.“礼乐”的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ii.推行礼乐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b)史官文化:指史官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现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