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松散群体:人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 而群体成员之间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和 意义。 联合群体:参加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 但这种共同活动只有个人意义。 集体:集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共同活动,不仅 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 意义。
同质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
各方面都比较接近;所谓异质指在上述各方面 都迥然不同。 在下述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 作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 群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喜欢其他的群体成员 具有作为一个群体成员的尊严感 群体能帮助个人达到他单独一个人无法达到的 目标
2、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4)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5)加入群体的难度。 (6)群体规模。 (7)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8)以往成功的经验。
5、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的类型 (1)正式规范: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员工应遵循 的规则和程序。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操作规程 等。 (2)非正式规范: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是 员工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的功能
(1)群体维持功能。 (2)行为预测功能。 (3)评价准则功能。 (4)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和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规范剖面图
组织荣誉 Ⅰ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 Ⅳ 计划性Ⅴ 工作督导Ⅵ 训练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规范差距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规范差距
第三节 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1、从众行为
从众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
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 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这种现 象叫做从众或顺从。 群体压力经过以下几个过程使成员产生从众行为 (1)合理辩解阶段。 (2)劝解说服阶段。 (3)攻击阶段。 (4)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5)会员群体、参照群体 会员群体:自己确实属于其中的一个成员的群 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一员从属的群体,即那些个 人认同的群体
三、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
安全需要: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地位需要: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自尊需要: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情感需要:满足成员的社交需要
权力需要:单个人无法实现
阿希的试验
x
a
b
c
单独判断: 错误概率<1% 实验条件下:错误概率=37%
从众行为的类型
心理上的从众 接受 拒绝
接 行 受 为 上 的 从 众 拒 绝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情景因素变量 群体规模。 群体凝聚力。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群体的人际关系 群体惩罚 情景的明朗程度
第七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一、什么是群体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有共同的目标 有共同的价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二、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
3、群体压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从众行为产生的后果 积极的一致性、消极的一致性、无异议的一 致性 原则:



凡是积极的一致性从众行为一定要鼓励; 凡是消极的一致性行为一定要消除或转化; 凡是无异议的一致性从众行为必须遵守。
第四节 群体的内聚力与群体绩效
1、群体内聚力 概念: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 中的程度。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 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高内聚力群特特征
实现目标的需要:单个人力量无法完成
第二节 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1)组织战略 (3)正式规范 (5)人员甄选过程 (7)组织文化 (2)权力结构 (4)组织资源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8)物理工作环境
2、群体成员的资源 (1)能力 (2)人格特点 3、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 为2—7人。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 3人;多数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 佳,但也有人主张20、30甚至40人。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
的群体。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由直接向 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
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
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 成的群体。 (1)利益型群体:为了实现一个共同关心的目标 而组成的群体。 (2)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的共同特点而形成的
群体规范的形成
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 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 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 形成的。

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
探索阶段:群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和了解群体中
其他成员的行为标准或业已存在的群体规范体系,彼此之
间产生双向的接近和同化,努力寻找其中共同的因素并以 此作为建立新的群体规范的起点。
(4)能力结构。 从领导班子的构成看,思维能力最具重要性。 思维能力可分为创造型、发现型和再现型三种 类型。 发现型: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 问题。 创造型:善于出谋划策,善于出主意、想办 法。 再现型:不善于发现问题,也不善于出谋划 策,但如果交待给他一定的任务,他会原原本 本贯彻执行,不会走样。
生 产 率
对照组 弱凝聚力+消极诱导 强凝聚力+消极诱导
0
工作时间
4、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中,测量群体内聚力的途径主要有五个:
(1)测量群体内个人间的吸引力; (2)测量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 (3)测量群体成员表示愿意留在群体内的意向; (4)上述几种途径的综合运用。 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提出一个计算内聚力的公式: 群体内聚力=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些
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多,
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会
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
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2)个人因素变量 性别因素: 智力因素 自信心 自尊心 社会赞许需要 情绪稳定性 个人的服从性和易受暗示性 个体已有的经验。
(3)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 “反从众者”的作用。 群体成员态度改变对个人从众行为的影响。 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差距。
在下述情况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
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2)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 质结构为好。 (3)凡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 利。 一般来说,工作组织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 各类组织领导班子应为异质结构。
领导班子的结构
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
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
(2)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保证群
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
(3)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果超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