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

(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

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

(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天然草场评价。

在后期的内蒙古与黑龙江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

(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

(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属定性的自然评价。

(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

(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范畴。

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

(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我国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详细化、精确化(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1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14.土地与国土的区别: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第二单元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1)光(太阳辐射)(2)温(热量)(3)水(降水)3.光照资源: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冬小麦。

≥5℃、 ≥10℃、 ≥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 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 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 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 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降水资源: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地形影响 (1) 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①空间变化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一年三熟:甘蔗—水稻—水稻 >70008000 一年三熟:小麦—水稻—水稻5500 5700-610一年二熟:小麦—水稻5000 4500-550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花生、甘薯4200 4700-480两年三熟:冬麦--玉米 4000 4500 一年一熟:春麦、莜麦、杏子、洋2800 2500-300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 ≥10℃≥0℃积温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②时间变化A. 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量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 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占24%。

(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4.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1. 地形地貌2. 地质构造与地表岩性5.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6.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河川径流总量2.7×104亿m3;冰川总储量3.0×104亿m3;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

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包气带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7.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①对农用地的影响(一)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三)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四)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②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位置、用地布置、市政工程建设及环境景观、地基稳定性等方面■地表水与城市、产业基地选址(用水、防洪)■地下水与建设工程(耐蚀性、基础稳定性)8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要素特征的影响●植被是重要的生态要素●植被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构成因素●植被是一个自然地理体●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植被对土地系统的调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9.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综合体。

土壤的三相:固相、液相、气相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的百分数组成面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

一般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

土壤厚度: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耕层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

一般而言,农作物耕层厚度为20-25cm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值土壤综合性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亚土层(B层)、木质层(C层)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