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
李庄
一个历史遗留下的小镇
古镇简介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美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李庄,位 于长江零公里下游19公里的南岸之滨,至今已有1460年建置史。明末清 初在“湖广填川”移民大潮中形成了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蕴。现有保存完 好的明清建筑、庙宇、祠堂、民居四合院及众多的古街巷,有0.4平方 公里的古镇核心保护区以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旋螺殿和中国营 造学社旧址等。 1940年,正值抗战艰难岁月。为躲避战乱,在李庄人民“同大迁川, 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电文的盛邀下,中央研究院、国立同 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高等学府 和文化、科研机构共计1.1万人,从昆明内迁不足3千人的李庄古镇长达 6年之久。一大批大师级文化人如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童第周、董 作宾、梁思成、林徽因等云集李庄。李庄由此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 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世界各国发往该地的邮件,只要写上“中国 李庄”即可准确投递。 “蜀南竹海天下翠”,“石海洞乡天下奇”,“僰人悬棺天下谜”, “琼浆美酒五粮液”和“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形成了宜宾独特的精品旅 游线。 在李庄,您可以欣赏到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舞草龙、赛龙舟、牛 儿灯和品尝长江河鲜、“李庄白肉”等地方美食,尤以李庄白肉,晶莹 剔透,肥而不腻,入口化渣,堪称李庄一绝而远近驰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李庄,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独有的抗战 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休闲的目的 地。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位于距李庄镇1公里 的上坝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是由朱启钤私人创办的民 间学术团体,地址在北京天安门内西朝房里。该社有一个由梁思成任主 任的负责勘察、研究古建筑形制、结构、工艺等方面的法式组,有一个 由刘敦桢任主任的对古建筑文献资料收集的文献组。1940年因避战乱中 国营造学社辗转内迁李庄上坝月亮田。在李庄的6年中,继续出版<中国 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一、二期,对成都、雅安、广汉、彭山、乐山、宜 宾、李庄的各类文物古迹开展实地考察和发掘工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 梁思成旧居。在这板壁结构的小屋里,梁思成在才女、妻子林徽因的协 助下,完成了第了部系统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著作《中国建筑史》,向 世界介绍中国建筑领域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这两部著作 现在是中国建筑领域的学术经典。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艰难支撑6年, 抗战胜利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李庄被为 “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梁思成先生在李庄期间招收的学生罗哲文, 现在是全国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
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李庄镇尾长江之滨凸出部位,建于 清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原来 的魁星阁在文革中被拆除,我们现在看到的魁星阁, 是1998年在距原址100米处重建的通高五层仿古式 建筑,与近在咫尺的南华宫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魁星阁位处江边,上下航行的船只10里开外即可看 见,因此它具有导航的作用。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把 魁星阁、旋螺殿、九龙石碑、百鹤窗称作李庄“四 绝”,并评价道:“李庄魁星阁是从上海到宜宾沿 长江二千多公里江岸边上,建造得最好的亭阁。”
百鹤窗
张家祠内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五十扇窗页, 每页上有不同形态仙鹤二只,共一百只,名“百鹤 祥云”窗,现尚存二十四扇。 宗祠厅房上的50扇窗门每扇长2米,宽0.6米, 均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刻有不同形态的栩栩如 生的仙鹤,四周配以动感十足的云彩,每扇窗上雕 刻2只仙鹤,共100只,谓百鹤祥云窗。据李庄<张 氏宗谱>记载,每扇窗门的雕刻工价为纹银14两, 相当于清朝时期一个正一品官员1月的俸银15两, 其造价和工艺要求之高由此可见。
李庄有三绝:一花,二黄,三白。一花
指花生;二黄指黄辣丁,黄耙;三白指白糕, 白酒,白肉。相传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 各路人马将身手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酱 分而食之演化而来,因其肉片大,要用筷子 一圈一圈缠绕,故名裹脚肉。虽然味道鲜美, 名字却不甚讲究,抗战年间,迁驻李庄的文 化人陶孟好这一口,每每饱餐后便觉“裹脚 肉”甚为不妥,一日食后,建议改称“李庄 白肉”,留芬饭店老板欣然接受,从此,李 庄白肉名声鹊起。
谢谢Leabharlann 旋螺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位于李庄镇镇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 该殿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始名文昌宫,清雍正、乾隆、嘉庆、 道光几代曾予以培修,至今保存完好。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旋 螺殿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旋螺殿通高25米,呈八角形,进深、面阔均为8米。外为三重檐, 内实二层,青色筒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屋面坡度 平缓,宝顶及八个翼角的起翘均不甚高,比例匀称,线条柔和,风格独 特,造型奇丽。内部结构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进行支撑。 其主要特点:梁架采用抬梁支住法,较之一般同类型古建筑用层层爬梁 重叠而上者,显得异常洗炼,斗拱结构,三檐即有三种样式,而同一檐 中,格式又略有区别,与宋、清两代官式结构迥异;顶部藻井,八面均 用斗拱叠架成网目状花纹,并向右转至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上下 三层找不到一根钉子,却异常牢固。 抗战期间,中国古典建筑大师梁思成来到李庄,见了旋螺殿这奇特 的建筑,大为赞叹,将其收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和《中国建筑史》, 赞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他在参与高美国纽约的联合国会议厦顶 部设计时,成功地借鉴旋螺殿顶部的力学原理。近年来,李庄镇党委、 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开发,在这里修筑围墙,完善设施,进一步加强保护, 旋螺殿已成为人们到宜宾旅游观光的一个著名景点。
慧光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现名慧光寺,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 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 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 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 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 良书写的。“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所书。 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 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个苍劲古朴、韵味 独具。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 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 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 《日出》。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 名。禹王宫为抗战中迁驻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驻地。解放后为李 庄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取<无量寿经>中“慧光明净,超 逾日月”之意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 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 镇”之美称的中国历史 文化名镇—李庄, ,位 于长江零公里下游19公 里的南岸之滨,至今已 有1460年建置史。古为 渔村,汉代曾在这里设 驿站,由于濒临长江, 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 地。舟楫往还,多在此 停留。镇上酒肆茶楼, 商店林 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 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 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 族特色。镇内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有: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 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 民居等。
文化的护佑,李庄的辉煌
看过《围城》的人,恐怕记忆最深刻的部分都 是方鸿渐和李梅亭一行前往和生活在三闾大学的那 些故事。那么走在李庄古镇狭窄的街道上,你关于 那本书的很多记忆都会被唤醒。因为真实历史和小 说里的故事,有颇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抗日战 争期间把大学从敌占区搬迁至偏远内地的一个小地 方;学者们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寄居在狭小民房达数 年之久。不同的是,小说中的人物是方鸿渐、李梅 亭和高松年们;而曾经生活在李庄的则是学界的泰山 北斗们,他们是李济、 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和 童第周等等
九龙石碑
九龙石碑位于慧光寺内,高2.7米,宽1.3米,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 于云海中的神龙,除正中的一条外,其余八条均呈对称状分布的左右两 边,每条龙均可从中仔细分辨出头、身、尾,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可以转 动而不脱出的宝珠。寓意为大禹和河之龙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 天下从此没有水涝灾害,造福万民、二说有九州江山一统之意。九龙碑 还有一个传说,说在修建禹王宫时,外地来了个石匠要求参加禹王宫的 修建。在旧社会,手艺人是分帮派的,外帮人不能随便入伙。这个外地 石匠衣衫穿得烂,本地石匠瞧不起他,不要他入伙。外地石匠没办法, 只好在李庄附近一个农民家里做活。这个农民对他很好。外地石匠很感 激,做完活要走时,送农民一块石头,对农民说:“这石头总有一天有 买主上门买,钱少了你别卖。”农民对这块石头没多注意,搁它在敞坝 边上,外地石匠刚走,禹王宫修完了。庙子修得很辉煌,可是殿阶上却 差块精美的石刻,到处都找不到合适的,后来在这个农民的敞坝边上发 现一块石头,一量尺寸,正好合适,翻过来一看,上雕刻有九条活灵活 现的龙,四周云水翻腾,栩栩如生,给了农民很多银两把石头买下。这 块石头就是九龙碑。梁思成说,如果将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比 作王冠的话,李庄九龙碑就是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文革”中九龙碑遭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根据原样对损坏部分进行了修复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