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趣味小故事1、总统的内幕新闻1929年,腰缠万贯的胡佛终于登上了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的宝座。
名声大噪,其发迹的秘密也就成为善点迷津的内幕新闻披露出来。
胡佛先前家境贫寒,学生时代仅以打零工才勉强维持学业。
尔后,则又职微薪薄,寄人篱下。
穷途末路之际则风尘仆仆来到中国,以期转机。
腐败、落后的旧中国任忍列强宰割,多少洋人在此大发其财!无疑,胡佛也不失所望,很快的了发财的良机。
当时,开采金矿的水平低,滤过矿金后就丢弃了。
在胡佛凭借他掌握的化学知识,断定这些“废物”中仍有尚多的黄金,于是便搞起他的“废物利用”来了。
他雇人用氰化钠的稀溶液处理矿砂。
于是氰化钠与之发生化学反应,使 Au呈络合物而溶解,接着,他又让人用锌粒与滤液作用,置换反应的结果,纯净的Au也就被提取出来了。
显然,这种炼金方法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
因而,成色尚好的黄金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胡佛的腰包,不久成了百万巨富。
总统发迹内幕昭然若揭。
不乏慕之者,赞其超群绝伦,生财有方,更是平步青云有道。
然而,更有真诚的人们,深知胡佛是靠用黄金垒起的台阶登上总统宝座的。
2、硝酸合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硝酸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工原料,而且也是制造炸药的重要战争物资。
当初制造硝酸的方法是普通硝石法,即是硝石与硫酸反应,来制取硝酸的。
但是硝石的贮量有限,因此硝酸的产量刀受到限制。
早在1913年之前,人们发现德国有屐世界大战的可能,便开始限制德国进口硝石。
这样理以为世界会太平无事了。
1914年德国终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又错误地估计,战争顶多只会打半年,原因是德国的硝酸不足,火药生产受到了限制,由于人们的种种错误分析,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蔓延开来,战争打了四个多年头,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夺去了人们无数的生命财产。
德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战争呢?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它呢?这就是化学,德国人早就对合成硝酸进行了研究。
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柏首先在实验室用氢和氮气在600℃200大气压下合成了氨,产率虽只有2%,这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后由布什提高了产率,完成了工业化设计、建立了年产1000吨氨的生产装置、用氨氧化法可生产3000吨,硝酸,利用这些硝酸可制造3500吨烈性炸药TNT。
这项工作已在大战前的1913年便完成了。
这就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谜。
3、女儿国之迷《西游记》中描写了唐僧一行西去取经路过女儿国的故事。
笔者不相信真有其事,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怎能繁衍生代?种族灭绝,也不存在了。
这里借“女儿国”之名,来说明化学土元素对生男育女确有影响。
曾在广东有某一山区的村寨里,前数年连续出生的尽是女孩,人们急了,照这样下去,这个地区岂不会变成女儿国了吗?有的人求神佛,也济于事。
有们位风水老者开言到:“地质队在后龙山寻矿,把龙脉破坏了,这是坏了风水的报应啊!”于是,迷信的村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原来在此地探矿的地质队,闹着要他们赔“风水”。
地质队又回到了这个山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是在探矿的时候,钻机把地下含铍的泉水引了出来,扩散了铍的污染,使饮用水的铍含量大为提高,长时间饮用这种水,而导致生女而不生男。
经过治理,情况得到了好转,在“女儿国”里又出生男孩了。
4、神奇的“水”:魔术大师将一块烧剩下的普通棉布浸在一盆水中,然后取出晾干,再用火柴点燃,但奇怪的是棉布不但点不着,尔且还冒出白色的烟雾,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那不是水,尔是氯化铵溶液,棉布被氯化铵溶液浸泡后便变成防火布了,晾干后,这种经过处理的棉布(防火布)的表面附满了氯化铵的晶体颗粒。
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它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怕热,一遇热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物质是两种气体,它们会把棉布与空气隔绝起来,棉布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固然就不能燃烧了。
当这两种气体保护棉布不被火烧的同时,它们灾在空气中相遇,重新化合尔成氯化铵小晶体,这些小晶体分布在空气中,就像白烟一样。
实际上,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是很好的防火能手,戏院里的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氯化铵处理,以求达到防火的目的。
5、布娃娃流“血”了:只有有生命(zhi3 you3 you3 sheng1 ming4)的物质才可能有血液,但降妖的巫婆只需将宝剑在圣水中一点,就可以将身穿黄裱纸衣服的草人刺出血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巫婆的剑根本不是什么宝剑,那圣水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纯碱溶液。
草人穿的黄裱纸是悦天然染料染过的,这种染料是从姜黄中提取出来的。
剑上沾有纯碱溶液,遇到姜黄这种物质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黄色立即变成了红褐色,看上去就像血一样。
化学上,把像姜黄这类能够以本身颜色的变化来指示某些物质的酸碱性的,叫指示剂,常见的有石蕊指示剂,酚酞指示剂等。
6、神(_shen)秘的鬼火:夏天的夜晚,在墓地常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火焰,一闪一闪,忽隐忽现,十分诡异。
很多人遇到这些都会毛骨悚然,赶紧逃跑。
谁知,那火还会跟着人,你跑它也跑,古人认为是鬼魂在作呈悻就把这种神秘的火焰叫做“鬼火”,那么“鬼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人与动物身体中有很多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冒出地面,遇到空气后会自我燃烧起来,但这种火非常小,发出的是一种青绿色的冷光,只有火焰,没有热量。
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的着火点尔出现“鬼火”,又由于燃烧的磷化氢随风飘动,所以,所见的“鬼火”还会跟人走动。
这就是旷野的“鬼火”。
7、绿色的天空:蓝天白云一直是我们大脑里的美丽景象,可有一幅画却把天空“画”成了绿色。
是我们见识太少,还是画家别出心裁?其实,当时画家们绘画所使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铜蓝”的矿石,可是时间长了,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绿色的了。
铜蓝是铜矿石矿物,因呈靛蓝色尔得名,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可以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浅绿色的硫酸铜。
8、啤酒喷泉: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经常喝啤酒解渴,打开啤酒瓶盖时经常看到啤酒向外喷沫,有时还像喷泉一样喷出来,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每升啤酒中都含有5克左右的二(ke zuo you de er)氧化碳。
在制造啤酒时,通过一定压力把它灌进瓶里。
因此,每瓶啤酒里都溶解了一定的二氧化碳,尔瓶里是孕一定空隙的,打开时,只要轻轻摇晃,气体就形成泡沫从啤酒瓶里溢出来。
最近,国外的一些砖家经过近十年观察研究发现,啤酒的泡沫与麦芽有一定的关系。
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是大麦芽,尔大麦在成长、收割、储藏期间一般是多雨的季节,大麦一旦受潮,极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使几十种霉菌得以生殖,用它来酿造啤酒便产生了一些泡沫。
固然,这些霉菌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有的还是孕益的。
啤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12种维生素,产生大量热量,有“液体面包”的美称。
9、茶水变墨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喝茶,有龙井、玉观音、菊花等,茶水颜色各种各样,但没有一种茶水是黑色的,魔术大师将两杯茶水混合,竟然使茶水变成了黑色。
原来,魔术大师在水里做了手脚,将其中的一杯放了绿矾。
茶水里含有单宁酸,与绿矾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单宁酸铁的蓝黑色物质。
水处理工业上用作澄清浊水的混凝剂,用于处理含铬废水及含镉废水,化学合成上用作还原剂及催化剂。
医药工业中用作补血剂及局部收敛剂。
10、火焰写字:今天老师给我们表演的节目是酒精灯写字,老师把纸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轻轻地烘烤,缓缓地拖动,让酒精灯蓝色的火舌“写字”。
一会儿,那洁白的纸上渐渐出现了一排黑色的“现在开始上课”的字样,尔且越来越清晰。
紧接着,教师解释道:“其实这些字是事前写好的,只不过用的不是墨水,尔是一种名叫稀硫酸的物质。
那么,今天我们所做的实验都与稀硫酸有关。
浓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还有强氧化性。
化学小故事2009-12-08 21:22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94年,美国某地。
那天,大学里的一座大楼失火了。
“呜,呜”消防车闻讯赶来。
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消防队想就近从旁边的一座大楼里接取自来水。
可是,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
“火烧眉毛了,还不让我们进去?”消防员着急地问。
“不行。
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警卫板着铁青的面孔说道。
烈火熊熊,消防队员心急如焚。
他们围着警卫,大声地质问:“等国防部的证明送到,大楼早烧光啦!”警卫总算作了点让步:“这样吧,你们向本地的×局请示,打个证明。
”没办法,消防队员只好开着消防车去×局,开来了证明。
消防队员把证明朝警卫手中一塞,便急急忙忙往大楼里奔去。
这时,警卫追上来,拦住了他们,很严肃地说道:“先生们,你们虽然有了证明,但是按照规定,每个进楼的人要在登记簿上签名。
先生们,请你们去签名!”消防队员们哭笑不得,只好退回去签名。
虽然这几位警卫那样忠于职守,但却暴露了大楼的秘。
人们纷纷猜疑:那座大楼如此警卫森严,里面是干什么的呢?要知道,美国国防部为了保守那座大楼的秘密,煞费苦心:有一次,保卫人员仔细检查了大楼内图书室,发觉许多化学书籍看上去还算新,但是每本书有关元素铀的章节,都被翻得卷起书角或者弄脏了。
保卫人员认为,这些书也可能会导致暴露大楼的秘密,决定全部销毁,而又买了一批崭新的化学书籍。
他们如此精心保守秘密,却被邻近大楼失火一事而无意中暴露了。
于是,德国间谍开始注意这座大楼……不言而喻,那座大楼里的科学家,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着化学元素铀。
为什么研究铀要那样严格保密?1945年8月5日,原子弹的爆炸声震动了世界。
原子弹里的“主角”,便是铀。
正因为这样,那座大楼既成为美国国防部重点保密的部门,也成为德国间谍机构瞩目的地方.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
那时候,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做普利斯特列。
他呀,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你瞧,当朋友们来到他的实验室里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看清楚。
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
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吓得钻到桌子下面。
普利斯特列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笑罢,他把秘密告诉朋友们:原来,瓶子里事先灌进氢气。
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混合以后,点火,会燃烧起来,发出巨响。
他不知将这个“节目”表演了多少遍,使它成了一出“拿手好戏”。
有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壁上有水珠。
奇怪,变“魔术”时的瓶子是干干净净的,那瓶壁上的水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普利斯特列仔细揩干瓶子,重做实验。
咦,瓶壁上依旧有水珠。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凝聚在瓶壁上!在普利斯特列之前,尽管人们天天喝水、用水,可是并不知道水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甚至把水当作“元素”。
1770年,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曾试图揭开水的秘密。
他把水封闭在容器中加热了100天,水依旧是水,称一下,重量跟100天以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