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一通识部分第一部分新课程设计的变革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x'| 1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义务教育在其性质上是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任务构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中心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是分层次地体现的,目标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可按三个层次分列:知识与技能----------- 基础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核心目标精心整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优先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为优先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既作为后两项目标的基础,还要为实现后两项目标服务。
三层目标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与包容性。
三个层次的目标力求按照学生的发展进行立体的表述。
它与传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的目标具有相互对应,渗透和涵盖关系。
五育目标与三级目标的关系各级目标在课程整体和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可以在对各级目标的具体描述中得| \r a. 1到具体的论证。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初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f \ f C-/3.注重综合化的学习,认识到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际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发展和方法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能力与方法作为体现能力的目标,它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4.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5.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强调了课程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提供发展平台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z x". 11.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A r \ \ ”丿气2.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3.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5.陶冶人文精神,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增进国际理解。
综合地看,新课程标准各学科在目标上以及与目标相关的方面发生了以下变化:1.现行课程比较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如对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类比能力等各种能力,分别进行专门专项训练,但对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培养重视不够。
新课程标准在继续重视各种能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了有计划,有系统,分步骤地逐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
2.各学科要求不过分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注意点面结合。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在选择各科学习内容时,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各科适当删减了一些实际中很少用到的,过于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学习内容。
注意选择部分内容作为范例,或选取某个专题或角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尽可能深入透彻的学习或专题研究。
3.各学科要求加强探究学习活动课程的比重,从而更加强调关照学生个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4.各学科大力更新学习内容,大力增加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学习内容:①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宏观上拓展学习广度;②讲清知识的应用,| x". 1强调各项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讲清知识的来源,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
5.各学科在九年一贯的框架内制订课程标准,总体设计和分段设计相互配合,注重综合化的学习,注意各类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课程的综合化:①有利于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②有利于提高理解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6.各学科注意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7.各学科要求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亲身从事思考,研究和创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发现学习的过程,获得主动探索的经验和创作个性化作品的体验。
8.各学科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注意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并注意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综合各科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可以按照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分为两大类,结果性目标大体可以包含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所以,也可以按照认知性目标,技精心整理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划分为三大类。
这三大类又可以各分为三种程度水平。
认知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了解一一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一一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一一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模仿一一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一一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1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二、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LI \ f 匚F //少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的均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2.合理地设置各门课程或学习领域的比例3.地方和学校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调整权限4.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课程门类5.按照九年一贯的整体考虑设置课程(二)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新课程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和学校对分科和综合的选择2.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主要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来对课程进行划分,但学校课程的管理是可以采用其他分类方式的,把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 y 'jr. 13.各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的弹性内容(三)课程结构的综合性1.课程综合化的意义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可能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综合课程可以提供给学生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更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上联系的,综合的方式和观念;第二:综合课程超越分科课程的学科局限,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强的吐故纳新的能力;第三:综合课程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第四:综合课程强调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可以提供学生更多地产生认知结构上相互沟通的机会;第五:综合课程的设计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2.按照综合或整合的思想重建各门学科如何才能在学科的框架之下真正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精心整理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各门学科,必须将学科的设计与知识的整体联系起来,与其他相应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牢固建立起科际联系的线索,将学科重建于现代知识结构之上;必须将学科的设计与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将学科重建于社会发展之上;必须将学科的设计同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科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融合在一起并促进这些需要和兴趣的保持和发展,将学科重建于学生生活之上。
同时,我们在学科重建的过程中,对整合采用比较宽泛的定义,将综合,联系,沟通,衔接,交叉,渗透,关联等,纳入整合的范畴之中。
从这样的宽阔角度和视野来理解课程整合的含义,也许更能探知整合的本质。
| x'| 13.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综合方面的另一个新方向是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
它的目的和理念强调:1.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丁弋 \ f 匚F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和结构上包括: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有三种:1.按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2.按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按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精心整理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像,反思,体验,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性表现为: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开放性最强的课程,实施过程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实施过程涉及更加宽泛复杂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