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疹宣传资料

麻疹宣传资料

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传染性极强,要超过甲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的情况。

通常病人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伴有脱屑现象。

麻疹危害严重,常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罕见并发症有腹泻和脑炎等,特别当儿童营养不良时,常常引起并发症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0%。

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与疫苗接种情况密切相关。

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1950~1965年,未进行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前,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

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

如在1959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

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此后发病率不断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病率在200/10万~600/10万之间波动,报告发病数在150万例至500万例之间。

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并开始建立冷链系统,麻疹发病下降更为显著,实施麻疹计划免疫之后,我国的麻疹发病率下降了近99%。

1986年,麻疹疫苗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对儿童执行8月龄和7周岁两剂次免疫方案,此后报告发病率在4/10万~12/10 万之间波动。

1998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的目标、提高了麻疹疫苗的接种普及率,当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4.5/10万,此后每年报告病例数为 6万~10万例左右。

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由于统计方式发生变化,200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水平较上年增加近一倍,达9.5/10万,同年全国麻疹疫苗第2剂次免疫程序由7周岁提前至18月龄~2周岁接种,疫苗剂量由原来的0.2ml/剂次调整为0.5ml/剂次。

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将麻疹发病率降到0.1/1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麻疹报告发病率接近10/10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除麻疹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为实现该目标,更为了有效保护我国民众特别是儿童的健康与生命,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其中包括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开展疾病监测、加强疫情控制、控制风疹、控制医院感染、加强健康促进等。

实施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之后,2009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下降,报告病例52461例,发病率达到3.9/10 万,每10000例病例中仅有7例死亡,为历史最低水平,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将麻疹发病率降至0.1/10万以下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我国的麻疹流行情况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2004年全球报告麻疹病例数50.97万,2008年下降到28.19万。

5年间,非洲区、中地中海区、欧洲区麻疹报告发病降幅均在70%以上;东南亚区也下降了42%;美洲区病例数最少,从2002年已无本土麻疹病例。

但是,我国所在的西太区病例数则由2004年的9.17万上升到2008年的14.79万,占全球总病例数的比例由2004年的18.0%上升到2008年的52.5%。

近年来,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流动频繁等原因,我国麻疹报告发病数一直占西太区总报告数的80%以上,发病水平较高。

麻疹曾经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

目前我国麻疹发病形势依然严峻,2009年报告发病最低,但仍有5万多人发病、死亡39人。

局部暴发时有发生。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近年我国麻疹发病仍居世界各国首位,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均报告从我国输入的麻疹病例。

消除麻疹从技术上可行。

因为虽然麻疹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但血清型只有一个,且抗原性稳定。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目前我们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血清抗体可以保护各种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感染。

为什么能够消除麻疹?消除麻疹从操作层面也是可行的。

国际经验证明,消除麻疹是可以实现的,如美洲区从2002年11月起就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国内消灭天花和脊灰的经验也证明,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是可以控制、消除、甚至消灭的。

我国消除麻疹的策略与其他国家有什么相同之处?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等少数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常规免疫工作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而其他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国家均是在实施2剂次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开展全国性的强化免疫来实现的。

我国目前所执行的消除麻疹策略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策略的基础上,借鉴已实现消除麻疹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而制定的,基本策略与其他国家一致,但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水平差异大,在我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更具挑战性。

在制定我国消除麻疹的措施时需考虑: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还没有达到消除麻疹的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和具体困难,在学校、托幼机构、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场所容易加速麻疹的传播,不时出现麻疹的暴发或流行。

此外,由于多年来易感人群不断积累,全人群尚未形成免疫屏障、不能有效阻断麻疹病毒在全国的传播。

因此,全国范围统一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为了更有效地消除麻疹、确保民众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而采取的针对性策略。

什么是麻疹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麻疹病毒有多种基因型,但血清型只有一个,我国与其它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血清抗体可以保护各种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感染。

我国的麻疹疫苗研发与其他国家几乎是同步的。

目前我国麻疹疫苗主要使用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株。

沪191株是在1960年上海麻疹流行期间,从一名2岁男孩血液分离,在原代人胚肾细胞传33代,人羊膜细胞传39代,鸡胚细胞传10代后,经过临床试验后,1965年卫生部批准生产,到1985年全部改为冻干剂型。

1991年由荷兰的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国疫苗项目)帮助纯化,经中检所检验确认,建立纯化毒株。

我国为了提高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对麻疹疫苗的剂型和剂量了进行改进。

80年代我国将麻疹疫苗剂型从液体疫苗改为冻干疫苗,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2005年将接种剂量从0.2ml增加到0.5ml,进一步提高了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我国曾对国内外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了为期25年的免疫持久性对比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我国生产的疫苗与国外生产的疫苗在免疫原性及免疫持久性方面没有任何差别。

如何保障疫苗的质量安全?疫苗的质量安全管理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在疫苗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我国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标准都有明确要求,疫苗在获得注册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在疫苗上市使用前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

此外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还会对已经上市的疫苗进行抽检如何保障疫苗的运输安全?基层接种点是否有完善的冷链设备?麻疹疫苗要求在2~8℃的条件下避光储存和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明确规定了疫苗冷链储存、运输和冷链监测的要求。

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通过冷链设备建设和有效管理,确保疫苗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冷链储存、运输。

基层接种点主要通过冰箱、冷藏包等设备,来保证疫苗的冷链储存、运输和使用。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疫苗安全可靠?麻疹疫苗从1965年开始使用,到现在已经使用了44年,疫苗质量是有保证的。

我国生物制品,尤其是疫苗,生产过程有着严格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比如,麻疹疫苗是用鸡胚细胞生产的,对鸡群有严格要求,不能有特定的病原体,使疫苗质量保证前移;对生产疫苗需要的毒株,要检查是不是有污染细菌和支原体,还要进行动物实验检测麻疹毒株是否有神经毒力。

国家也非常重视疫苗的质量控制,2006年,我国将所有疫苗纳入了批签发管理,这也是国际惯例。

卫生部和药监局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在疫苗出厂上市之前和进口时,药品检验机构对企业在提交批签发样品和资料时,对所有的资料和样品进行详细审核,包括生产企业、批号、储存条件等,符合要求的,才纳入批签发检验过程。

检验时,一是对制品进行检验,二是对生产和检定记录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规定的,才能发给批签发合格证。

今年,国家药监局在市场上抽取了一定批次的麻疹疫苗进行检验,来评价这些疫苗是否仍然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经过检验,麻疹疫苗质量是稳定的。

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程序是怎样的?国家规定的常规免疫接种为两剂次,分别在8月龄和18-24月龄接种,部分省市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省市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剂次。

麻疹疫苗接种一次,可以保护孩子多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的前提下,抗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至少能够维持26-33年(具体可参见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麻疹疫苗立场文件)。

我国观察结果表明,接种麻疹疫苗后25年,还有85%以上的人有保护性抗体。

但由于个人体质的原因,麻疹疫苗接种后也有可能发生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仍有可能被感染。

麻疹疫苗和麻腮风疫苗有何差别?麻疹疫苗预防麻疹一种疾病。

麻腮风疫苗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三种传染病的联合疫苗。

为何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麻疹的传染性很强。

通常认为人群免疫力至少达到95%以上,才能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按照统计局人口数据进行估算,我国2001年以来,适龄儿童第1剂次常规接种率为82%~93%。

考虑到接种疫苗有一定比例的成功率,推测人群中具备免疫力的人群还要低一些。

易感人群(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后极少数免疫失败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麻疹流行。

小规模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措施,控制疫情效果并不好。

全国疫情监测资料显示,小年龄组仍然是麻疹发病的重点人群,近年来全国15岁以下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0%。

即使是上海等省市成人发病比例较高的地区,小年龄组的发病率仍是最高的。

除常规接种外,我国部分省、市为控制麻疹疫情开展了多次局部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但对于疫情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通过强化免疫,解决累积的易感人群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麻疹疫苗的立场文件中明确提到,在制定消除麻疹目标的国家,应通过强化免疫消除易感人群,强化免疫活动对象无论既往患病史及免疫史,均接种1剂麻疹疫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