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二、简答题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你的补充:(2)社会环境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②家族宗法制度③政治大一统你的补充:(3)外来文化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己总结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战国晚期《吕氏春秋》《韩非子》有“仓颉作书”的记载,还有两种传说:“绳结说”,“八卦说”。
2、商代汉字已经成熟,目前已经发现的性质明确的汉字资料,时代最早的是殷墟甲骨文。
3、古文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把隶书(最为重要的一次文体变革)以后的文字称为近代文字。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1、古文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把隶书(最为重要的一次文体变革)以后的文字称为近代文字。
2、古文字和近代文字最根本的差异是由象形变的不象形。
4、对汉字改革的思考:自己总结第二节古代书籍的发展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你的补充:一、简牍制度1、竹木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材料。
2、用竹制简,有青皮的一面称“篾青”,另一面称“篾黄”。
烘干水分叫“汗青”、“汗简”,也叫“杀青”。
二、卷轴制度1、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卷纸书两种形式。
2、帛书是写在缣帛登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
3、卷纸的形制:由卷轴形式发展到经折装,旋风装三、册页制度1、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
2、包背装始于北宋末,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3、线状起源于唐末哦,盛行于明代中叶。
第一节天学(一)仪器1、浑仪2、浑天仪(浑象)——演示天体运行3、圭表——测日影、正四时4、漏壶——计时(二)阴阳历与二十四节气1、阴阳历(1)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2)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3)阴阳历——以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单位2、二十四节气(三)天体理论:天圆地方——天如车盖——浑天说第二节地学(一)地理1、自然地理研究——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山海经》《禹贡》2、水道研究——最早三国时期《水经》,其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3、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二)地图——裴秀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奠基人(三)地矿——中国是近代三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最早发现者开采者和使用者第三节农学1、农具——公元前6世纪,铁犁大量使用起来2、农作物3、农业技术——辨别土壤;用天养田;选种与栽培;田间管理;时令的利用和研究4、农学研究——《齐名要术》最早的农学专著;《农政全书》伟大文献第四节医学1、医学理论——《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名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一、张从正、朱震亨2、药学理论——《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集大成著作3、临床技术——针灸学第五节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一、材料技术1、青铜冶炼,铜是最早出现的金属,一直作为区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准2、冶铁,主要是块炼铁和生铁3、炼钢技术:块铁渗碳钢,铸铁脱碳钢,炒钢,百炼钢,灌钢等二、制造技术(一)造瓷1、古代瓷器(1)青瓷(最早):先秦元代(流行时期)(2)白瓷(其次):产生于北朝,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3)彩瓷(最后):产生于北朝晚期2、唐代(中国瓷器全面发展时期)(1)青瓷:越窑产品最佳(2)造瓷业的基本格局:南青北白3、宋代(1)“南青北白”的格局解体(2)北方:青瓷(“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南方:浙江的龙泉窑独擅瓷窑:章氏兄弟的“哥窑”(灰黑似铁)和“弟窑”(轻盈如玉)4、明清(青瓷时代彩瓷时代)(1)青花瓷器为主流(2)彩瓷的发展:a发扬传统色调b创新色釉:胭脂水、珊瑚红、秋葵绿、乌金釉、天蓝釉等(二)铸造1、铸造:把加热溶化后的液态金属倒入模子里,使其冷却凝固为特定器物的技术。
2、最杰出代表:商代的司母戊鼎、战国的编钟(三)纺织1、是人类摆脱草昧状态的一个明显标志。
2、在一定意义上,古代纺织史=古代服饰文化史3、石染:用矿物原料着色,如赤铁矿、朱砂染红色、石璜染黄色、石青染蓝色等4、商周:缯、帛、素、练、纨、缟、绢、绮、罗、锦等秦汉:素纱织物“薄如蝉翼”唐代:以绫和锦为主,织锦(“锦金”之称)宋元:纱、罗、锦、缎等织造方法和提花技术达到空前水平。
5、通过“丝绸之路”和东南沿海港口,远销西亚、欧洲和非洲(四)造船1、秦汉: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船只种类多、规模大、船舶动力和系泊设施相当完备2、隋唐:与南北大运河及其他河湖水系的运输有关,与当时军事战争的需要和统治者的物质享受密不可分3、宋元明:又一辉煌发展时代,内河航运及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第六节动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一、动力技术1.火力:火药(硝石,硫磺,木炭),火器,爆竹,烟火。
火药和火器的发明,是人类从冷,兵器时代向使用火器的全新时代过渡的主要开端,也是把燃烧的热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的一次非凡的技术进步。
补充: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
水力:水车(又名龙骨车)、水排水排,东汉杜诗发明,一种利用水力推动革囊鼓风的冶铁装置。
3。
风力:风帆(平底帆船的四角帆最好)、风车(扬谷器,农业器械)、风筝。
4能源开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煤(古称石炭、石墨、石涅)为燃料的国家,二、信息技术(一)造纸术:1、文献最早提到是汉武帝时期。
2、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
3、东汉末年,有名品纸,文房三宝(佐伯纸,韦诞墨,张芝笔)4、造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二)印刷术1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雕版印刷(隋代人)和活字印刷(宋毕昇)。
2印刷术的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最先传播到周边近邻,中国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入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入欧洲。
印刷术的西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指南针1.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的空间形式的一种伟大发明。
2用途:自宋代始,指南针的一项伟大成就就是应用于航海。
传播: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于公元12世纪下半叶传入欧洲。
(四)地动仪东汉人张衡于132年创造出全世界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第七节传统科技的基本特点:实用性、直观性、整体性(具体的由自己总结补充)第一节悠久史学1.现在确知的中国最早..文字是殷代的甲骨文;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2.为什么说甲骨文还不能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答:(1)甲骨文过于成熟,说明它不是最原始的文字;(2)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后,考古界在探索文明起源方面获得重大收获:在史前古城址中,文字符号系统已经诞生;(3)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录(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篇》、《韩非子·无蠹篇》、《吕氏春秋·君守篇》、《世本·作篇》。
)你的补充:3.四大史体: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共同特点:自有源流,自成系统,互相补充,彼此印证。
)一、编年体1.《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之后,《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等史书纷纷问世2.编年体是以事系年、以年月陈述史事的一种史书,。
3.宋元明清时期编年体的繁荣昌盛二、纪传体1. 纪传体以人物为纲反映历史,这种体裁的文献有正史和非正史之分,它们的体例主要包括本纪、史表、史志、列传、论赞等形式。
(1)本纪通过记帝王,以编年形式反映一朝国政大事;(2)史表的重要功用:○1条理清晰○2提要纪传○3网罗遗漏;(3)史志反映国典朝章及自然、社会历史的专篇,《史记》中的“八书”和《汉书》中的“十志”极具代表性;(4)列传通过专传、合传、类传等形式,记录了除了天子以外的各种社会代表人物;(5)论赞是纪传体中评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一种体例,以篇前论、篇末论或夹叙夹议等形式表明观点。
2.“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是纪传体文献中的佼佼者。
三、纪事本末体出现于先秦,当时有两个特点:记事比较简单;多以单篇形式散见于其他史书。
例:《尚书》中的《金縢》、《顾命》、《康诰》;隋刘知几《史通》四、典志体1.典志体亦称政书体,是专记社会典章制度的史书。
大体分为两类:“书志”;典志体专著。
2.典志体专著首创于唐代刘秩《政典》,最早的通史体著作《通典》。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中国史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我国史学奠定基础。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中国实录史著作的榜样,成为中国正史的专用体例和“二十四史”的开端。
另外荀悦的《汉纪》开编年体断代史的先河,而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则是中国目录学的最早作品。
2.魏晋南北朝:3.隋唐时期:官修国史成为制度,刘知几的《史通》和典志体开山著伯、杜佑的《通典》。
4.宋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高峰,除正史外,还有当代史、金石学、方志学、编年体通史和纪事本末体的的创造。
5.明清:明代官方史学走向衰落,私家修史盛极一时,野史上千家,小说笔记成为新史料。
清代考据学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整理和总结,历史考证方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和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史》为代表,史论方面:章学诚《文史通义》。
第二节史学著作一.常用纸质文献常用纸质文献按“四分法”可以分为三类:史部文献;经、子、集部文献;非四部文献(“四部”指经、史、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