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仍然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安排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建议全社会统一思想,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点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
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
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
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
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二)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
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这些省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
2012年,有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
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增多,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三)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会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15%,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翻,达到61%。
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二.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
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
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但是人口政策一旦失误,也将产生巨大的惯性,长时期难以挽回。
由于我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近30年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4亿猛增到1990年11.6亿,翻了一倍以上。
经过从70年代末至今颁布2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终于降到了10‰以下,少生了2亿多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由于既往政策失误造成人口基数十分巨大,即使这样低的人口生育水平,仍使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依然上扬。
关于人力资源问题,我国从2016年1月1日已经全面放开二胎。
另外,若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虑,今后经济竞争越来越依靠智力而不是体能,劳力密集型产业必定难以抵挡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挑战,劳动力的数量必将被劳动者的素质所击败。
(二)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
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计算方法作用。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
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图通过社会统筹的方法从内部消化转制成本是不现实的。
因为现在的征缴率已达到极限,很难通过增加征缴率或开拓覆盖面来奏效。
运用国有资产支付转制成本,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可以结合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出售、租赁、拍卖一部分国有资产,或通过减持国有股份,补偿转制成本。
还可以在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过程中规定一定比例的附加费,或者适时适当地开辟新税种,或者由政府发行一定额度的国家认可债券。
现在正是经济回升之际,应当早下决心,政策看准了就尽早出台。
应当说,从2000年到2020年是劳动人口总负担比相对较低的时期,应当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增加积累,将空账填空,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
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
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
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另外,还可以大力推广“绿色养老保险”的做法。
在乡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划出一块土地、山坡、草场或池塘,由地方财政拨一点,乡镇集体筹一点,群众自己投一点的办法,兴办种植业和养殖业。
由村里青年义务投工,派低龄老人轮流看护,产业的收益补助老人养老,这种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
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资金来源于村办工副业的自留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四)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推进社会化养老步伐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城乡家庭“少子化”已成趋势。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年轻一代在工作和赡养老人之间分身乏术,难以承担起赡养两辈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通过调动社区力量参与并发挥养老功能是必要和必然的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
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
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
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
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
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通过社区还可以建立各种老年社团组织,代表和维护老人的利益。
老年人的需求和意见可以通过老年组织来沟通、化解和传递,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社区还可以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中发挥作用,大力普及卫生保健站。
使老人在社区内就近接受医疗服务,举办“家庭病床”和“社区病床”,一方面方便老人就诊,另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
组织医院实行定点定人巡诊制度,使熟悉社区老人的医生不仅可以从病理角度行医,而且可以深入了解老人致病的心理因素,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在农村,可以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人活动中心或托老所,继续办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社区还可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开展由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的活动,对于学有专长的知识老人和能工巧匠,应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真正使老人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防止如“法轮功”一类邪教或迷信活动在老人中泛滥,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如何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采取扩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充分运用市场的机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前,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通过老年需求推动老年产业,通过发展老龄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引导老年需求。
老年人口消费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
老人的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
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
由于市场日益成熟,市场逐步细分,老年人特定的需求必将形成愈来愈鲜明的老年特定市场,并以此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和成熟。
为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发动全社会兴办,应简化项目立项和审批手续,实行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
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社会捐助,鼓励社区自办经济实体,多种形式创办老年服务机构。
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启用闲置的社会设施进行再利用,招募社会志愿者扩充老龄产业的人力资源。
在老龄产业的一些领域,带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不应把获取利润最大化作为兴办产业的唯一目的,收费要合理,要适应老人及供养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坚持服务第一,坚持薄利多销,坚持长期办下去,使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六)大力提倡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