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你的人生

设计你的人生

《设计你的人生》——听书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叫比尔·博内特,是斯坦福大学的设计项目董事。

另一位叫戴夫·伊万斯,是斯坦福大学设计项目讲师和管理顾问。

他们两位都是设计师,以前都在苹果公司工作过,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

在大学担任教职的过程中,两人决定一起运用设计思维帮助大学生设计毕业后的人生。

如今,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后来,他们又开设了一家工作室,叫做“设计你的人生”,为每个前来咨询的人提供人生设计的帮助。

关于本书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设计思维。

用设计思维可以帮我们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过上快乐且有意义的生活。

核心内容用设计思维去设计人生,也就是用动态的目光去解决人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它要求我们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然后选择一种快速尝试。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这一期要说的这本书叫做《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本书一共17万字,我会用大概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如何运用设计思维,设计快乐且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要当医生、律师、科学家等等。

但是等实现了理想之后,可能会发现每天的生活和想象中的情景完全不一样,单调、重复。

想放弃,可惜,不放弃,又不甘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本书里说,其实这是规划思维惹的祸。

规划思维就是认为生活是一项工程,从头到尾的每个细节都是可以提前想好的,它要求只要找到目标,就要去坚定地完成。

但是这个要求是经不起推敲的,很多人当初定目标时只是随大流地做出决定,或是单纯地迎合周围人的期望。

可是随着眼界、能力、资源的不断提升,人们想做的事情也会发生变化。

再说,如果你一开始选的路是错的,那么你的坚持只会让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说规划思维其实是个大坑。

那要怎么办呢?这本书中给出了一个新思路,用设计思维去设计人生。

设计思维要求我们像产品设计师一样,用动态的目光去解决人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它要求我们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然后选择一种快速尝试。

用设计思维可以帮你打造一种有意义、快乐并且充实的人生。

市面上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类书籍也有很多,比如教育家肯·罗宾逊的《发现你的天赋》,那本书是从天赋的角度出发,帮我们找到能激发自己热情的合适工作。

还有卡尔·纽波特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主要是从职场技能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怎样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最好,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这一期我们说的这本书主要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设计思维。

给这本书中文版作序的是著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这本书还受到了《驱动力》的作者丹尼尔·平克的推荐。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职业规划指南。

下面我就分四个方面,为你详细解读运用设计思维要点和具体的操作技巧:第一,怎样用设计思维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第二,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第三,怎样给人生设计更多的可能性;第四,如何做到对失败免疫。

第一部分先看第一点,怎样用设计思维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你觉得不满足,但是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这时你需要做的是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具体怎么做呢?要经历两个步骤,先识别重力问题,然后用仪表盘检测。

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识别重力问题。

重力问题就是指没有办法被解决的问题。

对于设计师来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比如很多人会问:“我失业5年了,现在更加难找工作了,我该怎么办呢”;再比如“我想回去考博士,然后成为一个医生,但是这需要10年的时间,我不想花这些时间该怎么办”。

你看,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没有办法解决。

你没有办法改变雇主对失业5年的人的印象,你也没有办法让医学院缩短教学时间,这些问题就像地球重力一样,改变不了。

面对重力问题,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坦然接受。

接受现状是一切设计的起点,人生设计也一样,起点不是你希望达到的位置,也不是你认为应该所在的位置,而就是你当下所在的位置。

其次,用仪表盘检测。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生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的位置在哪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测试工具,叫做仪表盘,它由四个要素组成:工作、娱乐、健康和爱。

就像汽车的仪表盘一样,你可以通过测评各个要素的满意度来评估自己的生活。

比如对于工作,你可以把自己的日常工作都记下来,哪些能带来回报,哪些不能。

如果你是家庭主妇,那么带孩子,做饭也算是工作,然后评估自己对工作的满意度,它有没有实现你的价值,你开不开心,有没有成就感,最后给出综合的满意度评分。

健康也一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状态,最好是去医院做个体检,然后评估一下自己的健康情况。

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状况,还包括情绪和心理上的健康。

对于娱乐,要做的是把自己工作之外的娱乐活动写下来,看看自己有多少活动是为了追求乐趣,而不是追求价值。

很多人不开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己太苛刻,纯粹的娱乐活动太少,因此身体出现了反抗,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工作失去热情。

最后一个因素是爱,爱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恋人、孩子、父母、朋友的爱,列出你的表单,看看自己的爱给出去了多少,他们又反馈给你多少爱,你能不能感受到。

对这四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估,你就能客观地看出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生活的幸福感是来自于这四种要素的平衡。

如果某一方面缺失,就算其他方面再强,也会极大地影响你对生活的满意度。

当然,完全的平衡也不可能,最主要的是清楚自己最在乎什么。

这对设计满意的人生至关重要,因为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你自己满不满意。

刚才我们说了重新评估自己生活的过程,说到这你可能已经发现设计思维的特点了,它强调用动态的目光去解决人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是个产品设计师,你找到了一种市场需求,设计了一款App,上线后发现市场反馈良好,那么你就成功了吗?真正的产品设计师知道,还早呢,只能说你的创业之路刚刚启程。

因为一个产品需要不断地迭代、运营、面对市场的竞争、设计新的功能等等,不同的阶段你面对的问题完全不同。

所以你最后会发现,你其实是设计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你要解决无数个问题,而且永远有新问题出现。

人生也是一样,也是个过程,也有无数的新问题,只要遇到问题,你就需要重新评估,重新找到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不存在某种“一揽子”计划,一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然后就高枕无忧了。

前面我们说的规划思维,就是总想一下把人生规划到底,最后可能就是陷入各种困境。

但是设计思维要求放弃终极解决方案,把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作常态。

总结一下,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你需要做的是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

先识别重力问题,再用仪表盘检测。

对工作、健康、娱乐、爱这四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估,看看是否平衡。

通过对自己生活的重新评估,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改变。

我们还说了设计思维的特点,它强调用动态的目光去解决人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把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作常态。

第二部分上面说了用设计思维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

下面我们说第二点,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知道,一个产品需要不停的迭代才能越做越好,那么朝哪个方向迭代呢?其实这是产品设计师需要一开始就考虑清楚的大问题,这关乎你如何定义这个产品,也关乎你的用户如何感知你的产品,这一点点偏差,可能最后就决定了这个产品能走多远。

人生也是一样,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自己喜欢和热爱的路上不断精进至关重要。

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你需要回答一个棘手的问题,你想要什么?说它很棘手呢,因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回答。

大多数人会说想要钱、名誉、地位、影响力,因为能改善生活,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势能,你的工作就是在积攒势能。

现在我们把势能想象成一个火箭向上飞所要消耗的燃料,燃料越充足,这个火箭当然就飞得越稳、越高。

但是一个火箭的目的并不是无限上升,而是把卫星运送到太空中,它是有方向、有使命的。

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工作,如果你只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工作,那得到满足后你就会迷茫。

按照这个思路,你需要反思一下工作观,你的工作所积攒的这些势能除了改善你的生活境况以外,是不是能和某种宏大的意义连接上,你有没有一颗要放到天上去的星星。

要知道,任何工作都能积攒势能,但是每个工作的意义和目标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所以,你可以想要更多的势能,但是那些都是你持续做某件事的结果,也是追求更伟大目标的手段。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作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叫做美好时光日志,就是在本子上记下两个状态:你的能量波动和心流体验。

首先是能量波动。

我们每天从事的各种活动,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在消耗我们的能量,不一样的是,一些活动会让我们感觉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比如你喜欢写作,那么当你写完一篇文章时,获得的成就感与喜悦就大于你为了写作消耗的能量,这时你会感觉自己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以这个为指标,看看哪些事能让你感觉能量充沛,哪些事你得咬着牙才能坚持。

其次是心流体验。

我们以前多次说过心流,是指你完全沉浸在某种状态中。

当我们因为某项活动处在心流状态时,我们会感到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同时感到极度地兴奋和狂喜,但又表现得很冷静。

无论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我们都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

用心观察并记录心流体验,这是找到方向的重要指标。

使用美好时光日志这个工具,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书中有个例子,作者有个客户叫迈克尔,是一名土木工程师。

他的事业很成功,但是却感觉生活很无聊,焦躁不安,感觉工作让他很痛苦。

在向作者咨询后,他开始记录“美好时光日志”,通过时刻关注自己,他意识到,当他处理困难复杂的工程时,他充满了活力,也非常投入。

但是当他在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会痛苦不堪。

搞清楚这点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厌烦现在的工作,只是想要单独工作的时间多一些。

他还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一个意义,就是用更安全的工程设施挽救人们的性命。

现在他增加了单独工作的时间,工作的意义也给了他明确的方向。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说“我不喜欢一份工作”时,可能其实我们指的是工作中的某一部分。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令你感到不开心,可以试试记录“美好时光日志”。

找到能激发你的事,调整自己的重心,然后给它赋予意义,那时候你会像一个火箭一样,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坚定地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我们说了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首先找到自己想要什么,方法是用记录美好时光日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两种状态:能量波动和心流体验,然后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这样能帮自己找到方向。

第三部分找到方向后,怎样才能给人生设计更多的可能呢?这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三点内容。

一个产品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原型图时,通常会设计出很多个版本,然后挑一个最优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