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读小课题随笔4个

朗读小课题随笔4个

五年级语文随笔一
目的明确地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

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

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

在学习完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五年级语文随笔二
灵活地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

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

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

所以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自由诵读等等。

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乱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

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

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

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

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牧童》时,选择悠扬的竹笛曲配乐吟诵。

当我随着乐曲声真情诵读时,学生则从中感受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宛如一幅恬淡水墨画的美景。

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由悠扬的曲子展现在学生们脑海里的。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了一次高雅的审美享受。

五年级语文随笔三
教师多做示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无形中可以指导学生的朗读。

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让学生听音像材料不是一样的吗况且,他们读得那么好。

是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很好,可是,那声音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而老师站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却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也正是在这种潜意识中进行的。

当然,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自己要能够真正做到准确运用普通话,示范时不添字、不改字、不错读音、不结巴、不重复、不破句,而且情绪饱满,生动自然。

有计划并长期重视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

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

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

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

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都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当然,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

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

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

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激发兴趣,把握好朗读的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

”如果学生连熟读课文的兴趣都没有,教学活动怎么能展开呢只有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时,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才会学得生动、扎实。

如教四年级《渔夫的故事》一课时,笔者以选配音演员为由,首先提出“谁先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谁就可以给渔夫和魔鬼配音”的要求。

学生为了能选上当演员,非常兴奋,于是课堂书声鼎沸,学生情绪高昂。

在这一关键时刻,笔者不失时机地传授学习方法如:自读自思、划圈批注、诵读等方法,学生如鱼得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联系实际,把握好朗读的形式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的语文教学有如井底之蛙,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只有拓宽语文实践领域,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语文阅读能力。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如在讲授黄瑞云先生的《陶罐和铁罐》时,笔者就采用了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一个学生扮演铁罐,读出铁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爱奚落人的语气;一个学生扮演陶罐,读出谦虚但不软弱的语气。

又如在讲授课文《长城砖》时,可采用自由读,让学生体会长城砖开始时自卑,而后经过一次旅行,使它变得自信。

当然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朗读,都力求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朗读的能力。

五年级语文随笔八
深入领悟,把握好朗读的分寸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

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如情,逐渐深入地读书。

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课文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读的数量,不能平均用力。

应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在文章的精彩之处,应让学生多读,以致熟读成诵。

例如讲授看图学文《卢沟桥的狮子》中,第二自然段,应让学生多读,围绕第一句:这些狮子很有意思。

怎么有意思呢它们有大有小;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

应让学生围绕这一主要内容多读,才能深入领悟课文所要表现的内容: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其次是读的质量。

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读这类文章,要注意读出人物的特色,读出少年的纯真,中年的成熟,老年的老成。

例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小金花,在指导中要抓住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表现“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应读出小金花对敌人的恨和性格的刚强,还应考虑少年的纯真的性格特点。

课文中大嫂的对话,应用中年人成熟的态度来朗读,体现出朝鲜中年人和志愿军结下的深情厚谊;表现老大娘慈母般的胸襟时,朗读时应体现老年人老成的心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