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民族工业的发展
(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
(2)发展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时间: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
(2)发展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______________”。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时间:一战后到解放前。
(2)曲折发展的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摧残。
5.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________,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_______”的道路。
此外,还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6.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知识点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方便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
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辛亥革命后)
(1)装束:剪辫、易服、劝禁缠足。
(2)礼节: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3)称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4)饮食、服饰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3.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________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基础达标】
1.《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
”“他”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张謇
D.严复
2.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
A. 洋务运动期间
B. 戊戌变法期间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3.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4.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是在(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能力提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帝国主义国家放松对中国经济掠夺
C.外国列强的棉纱在中国大量倾销
D.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
2.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这段材料说明了( )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3.识读右图,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 )
A.小农经济
B.封建制度
C.西方先进技术
D.国人爱国热情
4.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中,比较恰当的是( )
A.基础良好,发展迅速
B.总体落后,分布不均
C.先天不足,后天良好
D.基础良好,发展缓慢
5.20世纪初,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咏叹女学生时这样写道:“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
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这一社会风俗变化源于( )
A.汉唐遗风
B.因循守旧
C.欧风美雨
D.以俄为师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
但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很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
他曾呼吁说:“日本与印度有10年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
果如所计,10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2/3都是大战期间获得的。
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发展实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2)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是什么?
(3)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辛亥革命短暂的春天
4.官僚资本主义
5.张謇实业救国
6.轻工业部门
知识点2 1.人们的出行
3.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基础达标】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业”“状元”等,可知“他”指张謇。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3.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C
【能力提升】
1.B
2.C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14年”“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等,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倡导使用国货。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因此该政府应为民国政府,故选C。
3.B [解析] 本题属于读图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识读图片中的有效信息。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小农经济、封建制度均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而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封建制度。
4.B 5.C
6.(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没有广阔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