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设计依据与构想】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

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这节课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一节综合课;既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

因此,本节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读,小组讨论、图例展示、分析计算、实例介绍等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到生物学科知识,再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新课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教材分析】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碳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生态农业及温室效应等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一、导入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玉米。

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g5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

下面有两项选择:先吃鸡,再吃玉米。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

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播放: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

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

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以此类推。

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播放: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

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

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请?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

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教后反思】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节: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设计依据与构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生物课学习,特别是现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终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对本节课的教学已经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引导出新的学习内容,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客观规律,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带来的乐趣;通过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为维持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课教学、几种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挂图、自制的生态瓶等。

3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既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教师:利用,出示通过视频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欣赏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利用,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对比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结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设计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视频教材能够再现各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印象。

生态平衡:教师:利用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瞬间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的破坏的现象。

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分析一个处在正常状态下的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

设计思想创设新奇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利用播放电影科幻片《TheDayAfterToorro末日浩劫》中,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场面。

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圈自学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为不出现末日浩劫中的场面,提高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一、导入新播放当前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的专题片,把学生分成分城市、农村、山区、海滨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前城市、农村、山区、海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环境状况: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对所在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