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史一、中国广播电视史大致概况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等事业。
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从1923年至1929年,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但这三座电台都是由外商建立起来的。
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
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
直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
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
随后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台才慢慢地多了起来可最多不过20多座。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
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政府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宣传抗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40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
中共的电台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叫〖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6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脱离新华社,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12月5日更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从1956年到1973年5月1日正式开播中间更是几经波折。
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到1996年底,全国拥有收音机、收录机5亿多台,有线广播喇叭8 100多万只,全国广播电台已达1 204台(不含系列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6座,全国实现多套广播节目上卫星,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4.2%。
随着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广播专用微波电路的延伸,广播转播台站和地方台站遍布全国,中国广播事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广播事业建设走在全国之前二、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具体几个时期:\∙• 建国前1905-1949年的广播事业∙• 建国初期(1949-1976)的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1979-1992 )1.建国前1905-1949年的广播事业<一>清末、北洋时期无线电活动1、1905年,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培训班,并购置无线电发报机用于军事。
2、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设电政司,管理无线电和电话、电报事宜。
3、1915年4月,北洋政府公布《电信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无线电有关的法令。
<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活动1、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英文报纸《大陆报》合作,创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XRO,于1923年1月23日晚间首次播出节目,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节目以音乐娱乐节目为主,1月26日该台播出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4月关闭。
2、1924年5月,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在上海开办开洛电台,并在《申报》刊登节目单,1929年10月关闭。
<三>早期国人自办的广播电台1、1924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条例》(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无线电广播的法规),允许国民使用收音机(缴纳牌照费)。
2、1926年10月1日,刘瀚在奉系军阀的支持下建成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节目有新闻、信息、音乐、演讲等。
这是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1927年3月18日,上海新新公司设立商营广播电台正式播出,是中国私营商业广播事业的开始。
<四>国民政府的广播事业1、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在南京诞生。
功率为500瓦,每天播音3小时,节目为新闻和演讲。
2、1932年,国民政府建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1936年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规范地方电台,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五>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1、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2月30日正式播出,呼号是XNCR。
从属于新华社,1943年春停播,1945年8月恢复播音。
2、1949年6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广播事业,广播电台与新华社分离。
2.建国初期(1949-1966)的广播电视<一>建国初期广播事业的发展1、建立体系:建成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广播宣传网,形成中央、省、市三个层次的广播电台。
2、开展宣传:(1)建国初期,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经济运动的宣传;(2)1950年5月22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3)1951年5月1日开办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4)1954年8月15开办对台湾广播节目;(5)1960年增设了一套文艺广播节。
<二>电视的诞生与早期实践1、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早期电视剧均为现场直播,形式接近舞台剧而不是电影)2、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问世;1958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中国电视注重思想教育: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是其宗旨,寓教于乐是对所有节目的要求。
<三>广播电视大跃进的挫折1、1958年12月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吹响了“电视大跃进”的号角。
(要求1960年至1962年,电视台要发展到50个)2、1963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低潮时期。
3、1967年1月6日,北京电视台被“文革办”批准停播,2月4日恢复播出,被夺权;<四>广播电视建设的发展1、1970年10月1日,除西藏自治区和北京市以外,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电视台。
2、1971年,全国的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总计已达80座。
3、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8月1日,上海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
4、1973年,全国有线广播网基本普及。
3.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1979-1992 )<一>改革的呼声1、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种全会确立了中国的改革总方针;电视热开始蔓延,受众对电视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2、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强调广播电视宣传的中心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二>服务于大众生活1、广播电视逐步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
例:《为您服务》2、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兴旺。
1983年春晚<三>电视剧、新闻、体育、文艺的发展1、引进电视剧2、国际新闻的冲击3、体育之窗:中国观众首次通过国际卫星观看现场直播的体育比赛始于1978年。
4、春节联欢晚会的起伏:三、中国广播电视现如今的发展道路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
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非凡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
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
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
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
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
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参考资料[1]. 中国电视风雨50年[2]. 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