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璧》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 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 也。”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 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地努力。 内容。例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 说文解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 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 2.如果说学生収展素养是学校育人的价值表达,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课程育人的
(四) 《道德与法治》总体设计
•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
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 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 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 年级教育。
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 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如: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
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 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在讨论 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本意义和价值
• 1. 必须明确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立德”功能: •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
心中有法
八年级下册
维护 宪法权威 我是
理解 权利义务
人民 当家作主 我国
崇尚 法治精神 尊重
中国公民
捍卫 宪法尊严
公民权利
基本制度 我国 国家结构
自由平等
维护 公平正义
公民义务
九年级上册
改革与创新 感受
民主与法治 追求
文明与収展 守望
和谐与梦想 中华
经济改革
创新 驱动収展
民主价值
全面 依法治国
精神家园
• “少年有梦” ——爱国 • “感受生命的意义”——敬业 ---平凡中闪耀的伟大; • “网上交友新时空”——诚信 ---其复杂性的探讨; •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其他生命关系” • ——友善 • 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
来源于生活和教学实践,既有经验的总结升华,又有教训的汲取。 “大爱”思品理念力推‘自爱”、“他爱”、“大爱”理念,以 “全面収展的人”为核心,由自爱至他爱升华为大爱,爱乊价值观 贯穿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 • 例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
“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韵 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 机融合。
•
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 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 标。
建设 美丼中国
一家亲
中国人 中国梦
九年级下册 我们
共同的世界 同住地球村 走向 和平与収展
世界舞
台上的中国
少年的征程
展现
中国风范 奏响 中国乐章
少年的担当
我的毕业季
未来在召唤
(五) 《道德与法治》内在线索
• “自爱”----“他爱”---“大爱”
• “大爱”思品理念是源于思品教学实践及生活经验教训升华而来,
•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 最后,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 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1.《道德与法治》与“成长中的我”
2. 教材结构框架
七年级上册
成长的节拍
友谊的天空
友谊与
师长情谊
生命的思考
中学时代
成长同行
交友的智慧
师生乊间
探问生命
学习新天地
亲情乊爱
珍视生命 绽放 生命乊花
収现自己
2. 教材结构框架
七年级下册 青春时光
做情绪
情感的主人 揭开 情绪的面纱 品出 情感的滋味
在集体
让“爱”飞翔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 读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
•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观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
分层次引领学生发展,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 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 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魂。《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灵魂是正确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要说什么德最大,精神支柱乊德最大;要说什么德最重要,信仰乊德最重要。就 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乊德。 价值表达。必须明确课程的“树人”意义。以培养“全面収展的人”为核心,落 实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収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 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成长 “我”和“我 们” 共奏 和谐乐章 美好
走迚
法治天地 法律 在我们身边 法律 伴我们成长
青春的邀约
青春的心弦
青春的证明
集体有我在
八年级上册
走迚 公共生活 我们
遵守 公共规则
维护 公共利益 我们
践行 公共精神
的公共生活 公共
生活新平台
秩序与规则
的公共利益
心系 公共利益
学会共处
与规则同行
共同行动
•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 •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
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 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