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途径与方法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现状分析1、学校(教师):渊泉第二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城镇完全小学合,学生有80%来城镇个体和附近几个乡镇,学生之间家庭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校个别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也在抓礼仪道德教育,但仅停留在宣传、号召上,空洞的条文说教较多,实践少,随意性大,大多只是一种简单化的规范要求,缺乏理论指导,对日常学习和生活指导不具体。
2、学生:目前我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的舒心日子,惟我独尊,自我中心,在家中缺少礼教,对长辈不够尊重,使性子,有的甚至和父母顶嘴,对父母出言不逊,对爷爷奶奶更是有恃无恐。
还表现为语言不文明、不讲卫生、不守纪律等。
3、家庭:学生家庭的基本特点是: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大;父母长时间在上班或种地,早出晚归,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管孩子的大多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较宠爱,往往忽视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近年来外来打工者子女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礼貌、卫生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状况也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分析以上情况,学校认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已成为我校品德教育亟待加强的重点内容,只有抓好了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学生不文明的学习、生活等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形成,进而营造出优雅、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二、渊泉第二小学“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领导小组1、组长:方正明成员:罗冬梅、许金梅、王晓青、王妍霞2、子课题负责人:王晓青(一年级)李红霞(二年级)陈水花(三年级)赵琴(四年级)王冬(五年级)杨明(六年级)3、资料员:谢成荣三、课题研究对象、预期目标、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对象:渊泉第二小学全体学生(二)预期目标:l.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方式发生明显转变。
课题组教师通过对学生良好礼仪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实验研究,初步探索出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系列方法和途径,积累经验、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2.学生的礼仪行为发生巨大改变。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礼仪文明、有责任心的人。
3.形成一套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课题组能形成一套操作性、针对性、科学性较强的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能通过研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文明礼仪行为训练模式,并撰写有关论文、形成《渊二校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指南》,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长期性,使参与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三)研究内容1.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文明礼仪教育2.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将从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文明礼仪教育三个方面来探索研究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认知导行“知”是“行”的先导。
学生的行为又受先行因素的影响,先行因素就是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望。
这种期望的力量能左右人的各种行为,有助于学生了解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内容。
2.知行合一对多数学生进行礼仪养成教育时,注重两个转化:由认识向行为转化,由行为向习惯转化。
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掌握了条条杠杠的规范条文,但愿不愿意遵守,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如果存在情感障碍的话,就可能不遵守。
3.行为训练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而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飞跃,如何完成,离不开训练,在训练时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结合:(1)与少先队活动结合。
(2)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4.道德转化道德转化需要道德意志的帮助,道德意志是一个人战胜自己的道德动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社会道德要求,最终上升到道德信念的心理过程。
有的学生愿意遵守礼仪规范,却因为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产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 2008 年7月)1.课题研究立项、申报、审批。
2.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
3.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4.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议,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及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
5.召开全校“文明礼仪教德育课题动员大会”。
讲清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布置前期工作,落实各自责任。
6 、各课题小组根据学校课题方案和本年级实际情况,撰写申报子课题,上报学校。
7、小学生行为礼仪现状的分析和调查(研究对象前测),了解掌握当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制表调查)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8年9月------ 2009 年9月)本阶段要进一步修订研究目标和操作步骤,深入研究实施本课题教育途径和方法策略。
积累成功经验。
搜集课题实验有关资料,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
1、学校文明礼仪规范①:见面礼仪②:上课礼仪:③:课间礼仪:④:交往礼仪:⑤:集队集会礼仪:2、家庭生活文明礼仪规范:①:早上起床。
②:日常着装③:餐饮时④:讲卫生⑤:做家务⑥:上网时⑦:看电视⑧:敬长辈⑨:待客时⑩:做客时3、社会文明礼仪规范:①:集会时:②:旅游观光:③:参观展览:④:购物时:⑤:打电话:⑥:安全第一:⑦:遇到突发事件时:⑧:进出校门时:⑨:爱护图书:⑩:爱护国家财产: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0月------ 2009 年12月)(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归纳总结研究成果。
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
(2)、各年级搜集课题实验有关资料,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参与实验的有关经验论文、教案设计、总结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果,召开成果展示会。
(4)、做好结题以及成果鉴定的各项准备工作,接受上级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3.对形成的《渊二校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指南》的印制下发并做好推广使用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相关资料一、研究时:1.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在律己、待人、处世等方面,最基本、最常使用、最需养成的礼仪规范,选定研究的突破口。
如: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序列的研究。
探索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范例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
2.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和培训工作,推荐重点学习资料或书籍。
3.办好家长学校,增强与家庭的联系,分阶段组织父母学习有关家庭教养方面的策略。
4.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主题活动,对礼仪教育进行系列化训练,搜集礼仪养成教育的好经验。
5.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6.在教师或父母中举行“良好礼仪培养”的经验交流会或小型研讨会,积累相关资料,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梳理。
7.家、校、社联手,齐抓共管,促成三位一体的文明礼仪教育网络,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针对性的礼仪养成教育方案。
8.研究对象后测。
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和保证措施我校课题组主要成员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成员组成结构合理,既有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具有丰富德育经验的资深班主任代表,又有热爱德育工作、有一定创新思维的年轻班主任代表,同时还需特邀关注孩子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代表。
此外,我校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孩子们的礼仪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这一切,都为我们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课题研究前后文明礼仪常识普及教育活动: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本活动的重点,让所有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强化学生的礼仪常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品行得到提高。
1、制定活动方案,并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德育活动的启动仪式。
2、以“文明礼仪”的标准为主要内容,利用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渠道对学生加强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并以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进一步的查漏补缺。
3、认真学习《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授课、学习。
4、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文明礼仪影视教材。
5、大力倡导并强化礼貌使用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别客气”。
6、邀请有关人士到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讲座,全面推进学校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的开展。
7、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校园环境。
在学校楼道等醒目位置,写上文明礼仪用语,开辟文明礼仪宣传阵地,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8、每周进行相关礼仪教育强化训练与检查,并及时反馈,作为评比文明班的依据之一。
四、具体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基本内容:在学校:1、见面礼仪:(1)遇见校领导、老师主动敬礼打招呼“您好”或“老师好”;碰到学校员工、遇到同学打招呼“您好”或点头微笑。
(2)碰到外校老师来学校主动欢迎:“老师好。
”(3)遇见其他客人、家长来校时主动欢迎:“您好。
”2、上课礼仪:(1)课前两分钟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2)去专用教室上课,课前两分钟出教室排队,等候老师到来,做到“静、齐、快”;走队列时要“快、轻、直”,不得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3)在给老师行上课、下课行礼时,立正站直注视老师,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后能够及时整理自己的抽屉,使之保持干净、整洁。
(4)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并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读姿,学会做笔记。
(5)上课迟到在教室门口立正,进门前喊报告,方可入内。
3、课间礼仪:(1)讲文明话、普通话;不讲土话、脏话。
(2)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闹等。
(3)文明轻声交谈,不尖叫、怪叫、大声嚷嚷。
(4)讲究清洁卫生,不乱吐痰、乱扔杂物、随地滚。
(5)认真做好该做的事,不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6)开展文明安全的课间活动,不做不安全的游戏。
4、交往礼仪:(1)老师或家长讲话时不插嘴,不在旁边吵闹,学会尊重他人。
(2)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自己在接受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时,虚心倾听,并说“谢谢!”(3)自己能处理的事情尽量自己处理,如需找老师,进门前喊报告,得到允许才可入内,并随手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