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预习检测:
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吗?
2.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诗词名句、俗语谚语吗?
3.作者简介:
4.读准字音:
祗()槽枥()石()骈()见()邪()
三、自主学习,展现自我:
1. 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句?
2.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哪句?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5.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小组合作,提升自我: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试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拓展延伸,充实自我: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达标测试、完善自我: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___代著名的
文学家,之一。
与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为主,类似于今天
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___等。
3、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4、“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4、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5、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和培养学生根据注释和积累解决实词虚词等重点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是人文和科学性的统一,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树立的情感和正确的人才观,以便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如何去把握自己施展自己。
效果分析
农村初中生阅读量少,家长几乎无辅导能力,学生文言基础较弱,所以这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为文言文的阅读进行量的积累。
最终效果还不错,学文言文无他,只有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方能形成源头活水。
本文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的关系及作者的情感是理解的难点,农村初中学生辩证观尚处初始形成阶段,只要突破就有利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于是我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感情与文章的主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把朗读的环节加进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愤怒。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我在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恍然大悟,作者的愤怒源自什么?学生顺理成章的更深入的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顺势,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底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的话题。
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学生满腹的话要倾诉,于是我就
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把本篇文章的主旨深化,实现了本科的情感目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总体上对内容掌握得较好。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上面分析的各个环节的缺憾,但是正是因为有遗憾有距离,才更让我不忘探索,不懈追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力求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爱学、乐学文言文,并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
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马说》评测练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___代著名的
文学家,之一。
与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为主,类似于今天
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___等。
3、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4、“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马说》课后反思
课前我采用观看马的雄姿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说出关于马的成语合诗句,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
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多
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拓展延伸”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学生准备很充分。
但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展示了。
农村初中生阅读量少,家长几乎无辅导能力,学生文言基础较弱,还应加强文言基础训练,加重理解文意的阅读分量,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农村学生对文言的畏难情绪,方法:阅读、辩论。
本文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的关系及作者的情感是理解的难点,农村初中学生辩证观尚处初始形成阶段,只要突破就有利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打有准备之战”课前充足的预习是课堂成功的一半,《马说》这节课的成功就是学生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信心十足,在课堂上学生展示才游刃有余。
这样的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一定发扬本节课的优点,吸取本节课的教训,把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课标分析
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
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所以,我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