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

23*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3.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与发现。

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作者在童年时有怎样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胚”“祸”“患”“赋”“痴”“窘”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会认的字的字音。

胚.胎(pēi)祸患
..(huò huàn)
天赋.(fù) 痴.迷(chī)
绞.尽脑汁(jiǎo)嘿.(hēi)
伊.(yī)娜.(nà)困窘.(jiǒng)
(2)重点词语释义。

祸患:祸事;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比喻费尽了心机,想尽了办法。

困窘:为难。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惩罚。

第二部分(3~13):写“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飞翔,问过老师后,“我”探索的欲望更强了,并且自己深入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部分(14~19):写三四年后,老师在生物课上讲人的起源,“我”想到自己的发现,笑出了声,被老师轰出了教室。

2.作者围绕自己的发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明确:课文先概述了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写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开头。

明确:开头直接交代了“我”九岁时的发现,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2.读一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我”的童年发现是什么。

明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明确:“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是在飞翔,并发现其他同学也有这“飞行”的天赋,便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们一起去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于是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对“怀胎九月”进行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我”的发现是如何得到证实的?“我”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发现在老师上生物课的时候得到了证实。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忍不住笑
出了声。

“我”原本就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现在又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笑出声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丝毫没有恶意。

5.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呢?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明确:从课文中看,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

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6.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如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将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当然,这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在写法上,照应了开头的“惩罚”,前后呼应。

7.回顾全文,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明确: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充满幻想的孩子。

②“我”去询问了老师关于在梦中会飞翔的一连串问题,而后又产生了“怀胎九月”的疑问,这几个问题之间是层层深入的,而“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得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答案,可见“我”是一个求知若渴、执着探索、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③“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说明“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先概括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被老师讲课时证实,说明了“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发现⎩⎪⎨⎪⎧⎭⎪⎬⎪⎫发现规律:胚胎发育的规律(概括)发现过程 ⎩⎪⎨⎪⎧
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 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 痴迷思索—大胆猜想—伟大“发现”得出结论:重大的发现,面临被驱逐、迫害的危险敢于想象大胆提问乐于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