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生态学的弹性思维对洞庭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并根据导致洞庭湖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Abstract: The Dongting Lake is one of China's largest freshwater lake-wetland landscape ecosystem,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Due to land and sediment, volume reduction, flood storage in Dongting Lake continue to uplift, rivers and changed. In increased Lake District flood control burden, and caused serious of flood disaster of while, also reduced has lake water on various pollutants dilution capac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 hosted capacity, led to Lake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serious degradation; due to climate drought of, coupled with TGP reservoir water effect, led to Dongting Lake into Lake water seasonal reduced, Lake District water level declined, drought period extended, while TGP engineering of screws also on Dongting Lake of water caused effect; 43 species plant invasion, caused Dongting Lake wetl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declined,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The same time,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flooding are a range of other factors such as damag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 the results sounded the alarm for us, strong-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 is immin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elastic mind on Dongting Lake ecosystem ecology, and causes degrada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made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环境、三峡、围湖造田、外来生物、治理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ngting Lake、the three gorges、the land、and exotic creatures governance从广义和理论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相互依赖并相互制约,内部结构保持相对动态平衡和没有边界的复杂系统。

宇宙可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态系统,而一滴自然降水亦可称之为小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外部条件改变或内部结构变化都会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城市排放的生活类污水,24小时内发生的微生物突变达6×106次,若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多因素改变,其微生物突变次数则呈级数递增,甚至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变异。

近1O年来,世界各国爆发多种类的微生物变异给人类生存安全造成威胁,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改变或内部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结果。

所以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需同时保持原有外部条件(或环境)和内部结构。

由此而知,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对我们影响深刻,我们应加大对洞庭湖神态环境的研究与保护。

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洞庭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处于湖南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之间。

湖区面积2820平方千米,天然湖面40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至今都是东洞庭湖的写照。

湖北和湖南之称,即来源于洞庭湖。

(图1-1)(图1-2)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2、1生态服务功能洞庭湖湿地是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栖息地。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湖泊.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多种珍稀动植物.尤其是湿地水禽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据现有资料统计.区内有维管植物1428种.鱼类114种,鸟类217种。

洞庭湖也是我国最早被列入国际重要水禽生境名录的七处湿地保护区之一。

洞庭潮特有的水热条件.为期区农业的发展奠定T良好的条件,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自古就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同时.洞庭湖湿地可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如造纸用材料——芦苇和杨树等。

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洞庭湖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湿地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其作用类似于海绵,能将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地释放,达到削减洪峰,分化洪水的作用。

从地理联系上分析,洞庭湖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的重要任务.其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持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改变,可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索,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土壤抄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状况。

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其他一些与环境使用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今后可逐渐开发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

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系统和开敞水面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健康状态与两者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起若重要的作用。

(图2-1)(图2-2)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受三口来水减少影响,洞庭湖区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上世纪5O年代,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超过1 400亿m ,到了9O年代已不足700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入湖水量进一步减少,2003~2008年入湖流量约为498亿立方米。

同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2006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总入湖水量仅为15.3亿立方米。

,比同期多年平均情况减少93 。

2009年10月,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水文站水位一度降至21.62米,为1960年以来罕见的低水位,同期蓄水量已不到丰水期平均水量的1/10。

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洞庭湖可谓经历了沧桑的变化,泥沙淤积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利用等导致洞庭湖的水域面积由以往的全国第一退缩到现在的全国第二。

魏晋南北朝时,洞庭湖区湖泊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左右;唐宋时期减至3300平方千米左右,元明时期.洞庭湖面积有所扩大,清朝末年进一步萎缩,至2003年湖泊面积已萎缩至2625平方千米。

遥感图像研究表明:1930~1998年的近了7O年,洞庭潮的湖面面积在不断减小,斑块数量在不断增加,湖泊退化非常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