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治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工作方案(最新)为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X〕48号)有关部署和要求,参照《XX市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工作方案》,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因地制宜,因场施策,采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充分调动政府与规模养殖场的积极性,建立有效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和责任监督制度。
以农用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区域内种养平衡,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全旗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统筹兼顾。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统筹考虑畜牧业生产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猎民增收等重要任务,积极作为、协同推进、奖惩并举,疏堵结合,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二)坚持整镇(乡)推进。
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建立规模养殖场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运营机制。
严格落实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统筹区域内种养业布局,制定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培育第三方企业和社会化组织服务,全面推进区域内畜禽粪污治理。
(三)坚持重点突破。
在全旗范围内,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突出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重点畜禽品种,指导老场改造升级,对新场严格规范环评管理,养殖密集区进行集中处理,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四)坚持分类指导。
根据我旗资源环境特点,结合不同规模、不同畜种养殖场的粪污产生情况,以肥料化利用为基础,因地制宜推广经济适用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做到可持续运行。
根据粪污消纳用地的作物和土壤特性,推广便捷高效的有机肥利用技术和装备,做到科学还田,就地就近利用。
三、工作目标到X年,建立起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利用体系健全,责任落实到位,扶持政策完善,执法监管严格,科技支撑有力,种养循环发展机制科学完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根据自治区统一要求,X年、X年、X年、X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5%、70%、73%和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70%、80%、90%和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X年达到100%。
四、具体措施(一)实施畜禽规模养殖环评。
协调畜禽规模养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老旧养殖场补齐短板,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新建或改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突出养分综合利用,配套与养殖规模和处理工艺相适应的粪污消纳用地,配备必要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
以保护环境为目标,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导向,明确和规范环评内容,对畜禽规模养殖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文件。
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环保部门予以处罚。
根据XX自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试行)(X 政办发〔X〕12号),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为:生猪存栏500头及以上、奶牛存栏100头及以上、肉牛存栏或出栏100头及以上、肉羊存栏1250只及以上、蛋鸡存栏10000只及以上、肉鸡存栏10000只或出栏50000只及以上。
(旗环保局、农牧业局负责)(二)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监管。
严格落实养殖档案管理制度,依托农业部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以大型养殖企业为重点,围绕养殖生产、粪污资源化处理等数据链条,对所有规模养殖场实行全数登记,赋予统一身份代码,进行统一管理、分级使用、数据共享。
依据国家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和检测标准体系,以及畜禽养殖粪污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方法,推行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物减排核算制度,同时加强粪肥还田技术指导,确保科学合理施用。
完善肥料登记管理制度,强化商品有机肥料和质量的监管与认证。
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分类管理,对设有固定排污口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依法严格监管;按照自治区畜禽粪污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对畜禽粪污全部还田利用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将无害化还田利用量作为统计污染物消减量的重要依据。
(旗农牧业局、环保局牵头,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参与)(三)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
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编制种养循环发展规划,促进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精准规划引导畜牧业发展。
加强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
支持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化企业建立粪污收集利用体系,促进畜禽粪污能源化,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培育壮大多种类型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形成畜禽粪污处理全产业链。
鼓励第三方处理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保障第三方处理企业和社会化组织合理收益。
以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核心产区、知名品牌生产基地为重点,支持引导农牧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施用有机肥,促进种植业质量效益提升,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旗农牧业局牵头,旗环保局、发改局、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参与)(四)严格过程控制。
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为核心,严格过程控制。
一是源头减量。
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和低氮低磷矿物质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兽药和铜、锌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降低养殖业排放。
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场改水冲粪为干清粪,采用节水型饮水器或饮水分流装置,实行雨污分离、回收污水循环清粪等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养殖污水产生量。
二是过程控制。
规模养殖场根据土地承载力确定适宜养殖规模,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使用堆肥发酵菌剂、粪水处理菌剂和臭气控制菌剂等,加速粪污无害化处理过程,减少氮磷和臭气排放。
三是末端利用。
肉牛、羊和家禽等以固体粪便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鼓励进行固体粪便堆肥或建立集中处理中心生产商品有机肥;生猪规模化养殖场鼓励采用“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和“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利用”等技术模式,推广快速低排放的固体粪便堆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实用技术,促进畜禽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
(旗农牧业局、环保局负责)(五)推广经济适用模式。
我旗土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多,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相对较高,各乡镇应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征、饲养工艺和环境承载力的不同,重点推广以下经济适用的通用技术模式:一是“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模式。
对于养殖密集区或规模养殖场,依托专业化粪污处理利用企业,集中收集并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作物收割后或播种前利用专业化施肥机械施用到农田,减少化肥施用量。
二是“异位发酵床”模式。
粪污通过漏缝地板进入底层或转移到舍外,利用垫料和微生物菌进行发酵分解。
规模生猪养殖场宜采用高架发酵床模式。
采用“公司十农户”模式的家庭农场宜采用舍外发酵床模式,规模生猪养殖宜采用高架发酵床模式。
三是“粪肥有机质利用”模式。
依托第三方相关企业,对一定区域的粪污进行集中收集,经过相关技术措施,进行食用菌等有机质、蚯蚓养殖肥料制作,加以推广利用。
(旗农牧业局、环保局负责)(六)强化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
依法规范畜禽规模养殖场行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粪污处理,确保粪污资源化利用。
鼓励支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带头落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旗农牧业局、环保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七)压实属地管理责任。
各乡镇政府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负总责,建立强制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度,于X年6月底前制定并公布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细化分年度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清单,并抄送旗农牧业局备案。
在工作推进中,依法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工作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日常监管,健全工作机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五、保障措施(一)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XX市畜牧业相关项目,已经落实实施的项目,在设计实施方案时,要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倾斜。
利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实行敞开补贴。
支持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
充分发挥旗担保公司的融资和担保功能,畅通社会资本进入的渠道,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本投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能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创新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旗财政局、发改局、农牧业局、环保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负责)(二)统筹解决用地用电问题。
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用地,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完善规模养殖场设施用地政策,提高设施用地利用率,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有机肥生产制造设施用地占比及规模上限。
将以畜禽养殖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厂、集中处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我旗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将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
落实规模养殖场内养殖相关活动用电政策。
(旗国土局、发改局牵头,旗农牧业局参与)(三)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自动喂料、自动饮水、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装备,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
加强规模养殖场精细化管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饲养,推广散装饲料和精准配方,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加快畜禽品种遗传改良进程,提升母畜繁殖性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规范投入品的使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防止铜、磷和药物通过粪便进入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圈舍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配套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
(旗农牧业局牵头,旗发改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参与)(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种植业布局相协调的畜牧业结构。
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根据土地承载力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宜减则减、宜增则增,促使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在规模相匹配。
鼓励养殖和种植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养殖。
已划定的畜禽养殖限养区和适养区内,要从严从紧掌握市场准入标准。
新建规模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