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20.从众效应:个体力求与大多数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保持一致的现象。

21.依从行为: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23.群体规范: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24.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愿意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和群体态度,它源于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25.冲突: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26.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

27. 印象整饰:也称印象管理。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简答案例分析1.组织行为学是指对组织内的人的行为和态度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研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假设前提:(1)行为的可预测性。

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使得人的行为可以预测。

(2)行为的因果性。

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前后行为之间也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3)行为的多样性。

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但最重要的行为是有限的。

(4)行为的可概括性。

人的行为是可以一般化地概括的。

3.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1)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目标(目标律)①目标是人梦寐以求的预期结果。

②目标可能是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③目标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案例:大家今天听课来就有目标(2)所有的行为均有动机驱动(动机律)①动机驱动并维持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状态。

②这些生理心理因素包括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等。

③人的行为在动机驱动下指向目标。

(3)如果某一种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说明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强化律)①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②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主要贡献。

案例:“故杀一人而震三军者杀之;赏一人而悦万众者赏之。

”(4)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状况(遗传律)遗传学用选择性实验证明的研究证明了某些行为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

例一:先天愚型病人有严重智力障碍因为他们第21对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

例二:某些男性暴力犯罪与他们染色体中存在过多的Y有关系。

(5)人类行为除受基因制约外,还受环境的支配(环境律)①准确地讲,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是遗传和环境交互着用的结果。

②研究表明家庭状况、教育过程和社会活动;以及出生前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深远。

(6)个体出生后,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等(发展律) (7)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工作态度、兴趣、信念、动机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差异律)①差异来自遗传、环境、情景、活动、职业家庭等方面②组织成员的差异是劳动力多样性的重要方面之一。

劳动力的多样性还包括年龄、民族、性别、教育、婚姻状况、工作经验、收入、宗教信仰等方面。

(8)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本我律) 本我律源于人性假说4.“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的含义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性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这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力,是个体自己意识不到的。

投射技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深层的意识激发出来,以了解个体的人格。

5.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起源:19世纪~20世纪初,斯密、巴贝奇、欧文、泰罗。

古典组织理论:20世纪初的30年,法约尔、韦伯、巴纳德。

行为科学:1930~196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人力资源学派。

管理心理学:1950年代以后,1958年莱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

从工业心理学到管理心理学,是学科发展的一次飞跃;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则无本质不同。

工业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用来测试组织中个体的差异。

管理心理学:1958年莱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一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心理学为纲要,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改称《组织行为学》,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

6.人格(个性)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个性因素。

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人格(个性)的特性:(1)独特性:人格中包括有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有人爱好美术;有人对文学作品爱不释手;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热情直爽,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种差异使各人的人格具有了独特性。

(2)稳定性:一方面,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一个人在出生后,通过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一定的行动动机、理想、信念、人性观。

在一定倾向性的指引下,使自己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

正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我们才能预料到一个人有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些什么。

另一方面,人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

人格也具有可塑性。

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3)统合性人格的各个成分或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价值观、需要等不是孤立存在着,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协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以一个整体而运作。

当一个人的人格各个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如: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强者能拼搏发奋,懦弱者会一蹶不振。

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7.气质的差异与管理(1)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4)气质与职业选择,合理地选择工作与职业(5)气质与教育训练,重视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8. 大量研究发现,一些人格因素是组织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包括: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A型人格。

10.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忠于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奸诈狡猾、蛮横粗暴)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认真;敷衍)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谦虚谨慎;狂妄尊大)(2)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②对行为的自学控制水平的特征③在长时间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④在紧急或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理想远大、独立自主、果断、勇敢、自制力强;盲目、易受暗示、优柔寡断、放任自流、怯懦、任性)(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心境方面表出来的性格特征。

①强度特征(热情奔放)②稳定性特征③持久性特征④主导心境特征(乐观开朗;抑郁寡欢)(4)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特点与风格。

①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独立性;依存性)②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③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现实;幻想)④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深思熟虑、全面;缺乏主见、人云亦云)11. 性格的分类(1)向性说外向型的人爱社交,活泼、开朗、当机立断,不拘小节、情感外露、独立性强、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好沉思,善内省,孤僻,实际面窄,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2)独立性说按照个体独立的程度人的性格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

顺从的人独立性差,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紧急情况下表现惊慌失措。

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紧急情况下不慌张,但易于固执已见,甚至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

性格也可分为:和平型,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1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