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光电测量系统设计报告
一、干涉的基本原理
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由一般光源获得一组相干光波的办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光学装置(干涉装置)将一个光源发出的光波(源波)分为若干个波。

由于这些波来自同一源波,所以,当源波的初位相改变时,各成员波的初位相都随之作相同的改变,从而它们之间的位相差保持不变。

同时,各成员波的偏振方向亦与源波一致,因而在考察点它们的偏振方向也大体相同。

一般的干涉装置又可使各成员波的振幅不太悬殊。

于是,当光源发出单一频率的光时,上述四个条件皆能满足,从而出现干涉现象。

当光源发出许多频率成分时,每一单频成分(对应于一定的颜色)会产生相应的一组条纹,这些条纹交叠起来就呈现彩色条纹。

1、劈尖的等厚干涉测细丝直径
设入射光波为λ,则第m级暗纹处空气劈尖的厚度
由上式可知,m=0时,d=0,即在两玻璃片交线处,为零级暗条纹。

如果在细丝处呈现m=N级条纹,则待测细丝直径
2、利用干涉条纹检验光学表面面形
检查光学平面的方法通常是将光学样板(平面平晶)放在被测平面之上,在样板的标准平面与待测平面之间形成一个空气薄膜。

当单色光垂直照射时,通过观测空气膜上的等厚干涉条纹即可判断被测光学表面的面形。

(1)待测表面是平面
(2)待测表面呈微凸球面或微凹球面
当手指向下按时,空气膜变薄,各级干涉条纹要发生移动,以满足式(2),
3
式中λ为入射光的波长,δ是空气层厚度,空气折射率n ≈ 1。

当程差Δ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为暗环,若第m个暗环处的空气层厚度为m,则有:R,即,可得:
式中是第m个暗环的半径。

由式(2)和式(3)可得:
可见,我们若测得第m个暗环的半径便可由已知λ求R,或者由已知R求λ了。

但是,由于玻璃接触处受压,引起局部的弹性形变,使透镜凸面与平面玻璃不可能很理想的只以一个点相接触,所以圆心位置很难确定,环的半径也就不易测准。

同时因玻璃表面的不洁净所引入的附加程差,使实验中看到的干涉级数并不代表真正的干涉级数m。

为此,我们将式(4)作一变换,将式中半径换成直径,则有:
对第m+n个暗环有
将(5)和(6)两式相减,再展开整理后有
可见,如果我们测得第m个暗环及第(m+n)个暗环的直径、,就可由式(7)计算透镜的曲率半径R。

经过上述的公式变换,避开了难测的量和m,从而提高了测量的精度,这是物理实验中常采用的方法。

二、干涉法测微小量的原理与干涉仪绘制草图
1、实验内容
用干涉法测微小形变实验验证
实验仪器:he-ne激光器、共焦球面干涉仪、压电陶瓷、探测器、示波器、电源、锯齿波发生器。

2、实验原理:
(1)、共焦球面干涉仪示意图:
共焦球面干涉仪是一个无源腔,由两块球形凹面反射镜构成两面镜子的曲率半径和腔长相等(R1=R2=L),镜面1固定不动,镜面2固定在可随外电压变化而变化的压电陶瓷上。

光在腔内每走一个周期都会有部分光从镜面透射出去为光线1,另一部分则反射4次出射,为光线2;
光线1与光线2满足干涉条件,当其光程差D满足条件:D=mλ时,干涉相长示波器出现峰值,随着压电陶瓷随电压的变化,腔长变化,D也随之变化。

当D=(m±1)λ时,再次干涉相长,示波器上出现相应的峰值。

3、实验步骤:
(1)、打开he-ne激光器,调整光路和压电陶瓷方向,使得光路准直,(若没调整好,在共焦球面干涉仪后方会出项两个光斑,光线1和光线2并不产生干涉)。

(2)、将探头和锯齿波发生器分别接入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打开激光器和锯齿波发生器的电源。

(3)、观察示波器上波形。

4、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
本实验是干涉法测微小形变的实验验证,故无需计算;压电陶瓷的微小形变影响到共焦球面干涉仪的腔长,从而影响到光线1和光线2的光程差D,进一步反应到示波器的波形显示上。

该测量方法得到验证。

三、Auto cad图
探头
主体
探头
后盖
底座
螺钉
电路图
电源外壳
四、Zemax的绘制:扩束准直系统
五、实验回顾及总结
这次实验和以往的实验不同,以往更多的是的老师设计好,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让我们照着做,而这次更多的是自主设计进行探索发现。

前几次课程我们主要是通过设计
实验系统,学习并运用CAD画出模型,这样我们既学会了软件设计又理解实验原理及结构。

激发了我们的兴趣。

谢谢老师为我们自由式发挥创造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