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植物激素的总结
③雄花形成、单性结实
④种子发芽、侧枝
⑤某些植物开花、座果
①细胞分裂、膨大、种子发芽
②诱导芽的分化、地上部分分化
③叶片扩大、气孔张开、偏上性伸长
④解除顶端优势,打破休眠
⑤伤口愈合、根瘤形成、形成层活动
①解除休眠
②地上部分、根分化
③雌花分化
④叶片、果实成熟、脱落、衰老、增粗、萎蔫
⑤诱导次生物质的分泌
①花、果、叶脱落
应用
①扦插生根
②阻止器官脱落
③促进菠萝开花
④番茄座果
①促进麦芽糖化
②促进营养生长
③打破休眠
④诱导开花
组织培养等
①乙烯利果实催熟、改善品质
②促进次生物排除
③化学杀雄
①提高抗逆性
②促进休眠
总述
①长日照→赤霉素→生长。短日照→脱落酸→休眠。
②IAA与GA:增效作用:促进伸长生长,GA/IAA比值高时,促进韧皮部分化;比值低时,促进木质部分化。
氧化降解+结合失活
生
理
作
用
双
重
作
用
促
进
①生长、细胞分裂(细胞核)
②器官、组织的分化,插条不定根
③诱导单性结实,形成无子果实
④雌花分化(黄瓜、菠萝)
⑤保持顶端优势
⑥种子萌发、果实生长、座果
⑦伤口愈合
⑧侧根、根瘤、乙烯、形成层产生
⑨茎伸长、叶扩大、偏上性伸长
①茎节间长、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质)
②叶片扩大、抽苔开花
种类
吲哚乙酸(IAA)、苯乙酸(NAA)、2,4-二氯苯乙酸(2,4-D)
赤霉素(GA)
激动素(KT)、玉米素(Z)、玉米核苷[9R]Z、细胞分裂素(CK)
乙烯(ETH)
脱落酸(ABA)
分布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芽鞘
生长旺盛处。被子、骡子、蕨类植物、褐藻、绿藻、真菌、细菌
细胞分裂处细菌、真菌、藻类、高等植物
②敏感性差异
器官
根>芽>茎,对离体器官促进
年龄
幼嫩>衰老
浓度
低浓度促进
高浓度抑制
①对个体促进明显高浓度任有一定促进(整体)②游离型↔结合型
①最早发现天然合成的是玉米素
②只有在生长素存在时才有效应
③昂贵
①三重反应:(矮化+加粗+偏上生长)
②ACC抑制剂AOA、AVG
①具手性(旋光性)
②逆境时含量激增
③昂贵
扩散
非极性运输+双向运输。不存在极性运输,主要以游离态运输,少数以脱落酸糖苷运输向基部的运输比顶部的运输快2—3倍
合成前体
色氨酸(主)
甲瓦龙酸
甲瓦龙酸
蛋氨酸(ACC)
甲瓦龙酸
合成部位
叶原基、嫩叶、发育中的种子
质体、内质网、胞质溶胶
根尖、萌发、发育的种子、果实
液泡膜内表面
主在叶绿体、质体
降解
酶促降解(主)+光降解
⑤GA与ABA:共同点:都是由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相同的前体物质(甲瓦龙酸)
⑥甲瓦龙酸——法尼基焦磷酸:长日照→GA→促进生长;短日照→ABA→诱导休眠
⑦对抗作用:GA打破休眠,促进萌发;ABA促进休眠,抑制萌发;ABA使GA自由型→束缚型
③IAA与CTK:增效作用:CTK加强IAA的极性运输,所以加强IAA效应。对抗作用:CTK促进侧芽生长,破坏顶端优势,IAA抑制侧芽生长,保持顶端优势。
④IAA与ETH:IAA促进ETH的生物合成;ETH降低IAA的含量水平:ETH抑制IAA的生物合成;提高IAA氧化酶活性,加速IAA的破坏;阻碍IAA的极性运输。
高等植物:茎尖、根尖、未熟、萌发种子、果实
分布广、萌发种子、成熟果实、刚凋谢的花,真菌和细菌
高等植物中的分生组织
全部维管植物中:被子、裸子、蕨类植物
高等植物各器官和性运输根尖:沿导管向上
嫩叶:沿帅管向下
木质部部运输+韧皮部运输主要:根部通过木质部到地上部,少数在叶片可能从韧皮部运走
植物生长物质
一些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植物激素(内生性+可运性+可调节性))+[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
种类
生长素类
赤霉素类
细胞分裂素
乙烯
脱落酸
发现
1880年,向光实验。
1928年,燕麦试法
1926年日本人黑泽英从水稻恶苗研究中发现
1955年F.Skoog等
1901年俄国D.N.Neljubow)“三重反应”
②休眠、衰老、成熟
③提高抗逆性,又称“应激激素”或“胁迫激素”
④果实产生乙烯
抑制
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块根生长、叶片衰老
成熟、侧芽休眠、衰老、块茎生成
延迟叶片衰老、块茎形成、果树花芽分化、侧根、不定根形成
某些植物开花、生长素运转、茎和根伸长生长
抑制种子发芽,IAA的运输,植株生长
特点
①对立体促进效果明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