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辨识性考点——答题指导之一[考点内涵解说]辨识性考点是中考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
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在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常常出现。
其常用的设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进行辨识,常见的考题有“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第X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是哪两种”等。
一种是要求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辨析与划分,对文中的观点与材料进行区分。
如“这段文字中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竖线在下面标出”“指出这篇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常见的考题。
有时候出题者也从综合的角度出题,如“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个题,表面上考划分,实际上考对表达方式的辨识。
[应对技法点拨]辨识性考题是阅读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所以应该确保不失分。
在答题时应注意:依靠自己最基础的语感,对表达方式进行正确的判断。
1.在说明是哪种表达方式时,应该运用语文教材上的说法而避免运用其他的说法,特别是在辨识认证方法时更要做到这一点。
2.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两种”时,要先进行辨识,然后再概括、比较,不要轻率落笔。
3.答“举例”题时,要先说明,后列举:要列举简洁明了的句子;要用“如……”这样的格式进行举例。
4.对论说文、说明文的层次划分题,可以“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运行判断、划分。
5.做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题时,可从“记叙——议论”“记叙——抒情”“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去进行尝试。
6.辨识题中,有时要求讲一点理由,这时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个句子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基本层级训练](一)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除数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汉语的优美隽永还表现在它的音乐美上。
汉语有四声之别,因就有声调抑扬之美。
既有“中华伟大”“风暴风狂”这种四声罗列的四字语,也有“翻天覆地”“罗月如流”这样平仄二分的成语。
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更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音韵之美。
双声如“玲珑”“茂密”,叠韵如“逍遥”“玫瑰”全重叠如“漫漫”“悠悠”,交错重叠如“丁零当啷”“稀里哗啦”。
汉语讲节奏与对称,声韵调的组配,再加上音节节奏的二二为步;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
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蓝”,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读难忘,百读不厌。
1.写出这段文字的结构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层级训练](三)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清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枝。
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用“|”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
2.请说明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明本段第一层次结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本段文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南极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而地球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南极造成影响。
最近几年,由于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两极地区的温度就要升高80c—100c。
实际上,温度只要上升50c,南极的大部分冰盖就要消融。
而南极冰盖中储存着地球上72%的淡水,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南极地区的冰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会造成空气尘埃增多,从而影响太阳辐射。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1%,则南极冰盖向外扩大1100千米。
这样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新的冰期就会到来,那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将和现在的南极一样,冰雪覆盖,天寒地冻;大批森林消失,大批物种灭绝,人类也难躲过这场白色浩劫。
1.用“|”(表示第一层次)、“||”(表示第二层次)划分本段文字的层次。
2.说说你是抓住哪些关键语句来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中的第一个句子,推测前一段文字的基本内容.。
4.据全段文字的意思,在这段文字的结尾处以“总之”领起,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取性考点——答题指导之二【考点内涵解说】提取型考题实际上是阅读题中的一种信息筛选题。
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求考生直接选用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句子等内容答题。
这样的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便于阅卷与评分。
请看下面一些中考原题,答题要求很明确,那就是考生得按要求“提取”。
1、“我”跟陌生人交谈时,原来是如何设防的?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2、根据第3段文字的内容,在下图的4个空白处填写相应的词。
3、从这一段冲找出能概括本段意思的句子。
4.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写出这个句子。
5、写出文中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
6.用浪纹号在原文中画出明确表现这段文字中心的语句……一般来说,回答提取型的题一定要用文中原有的语句答题,特别是在题目中有规定的情况下。
但有的时候,也可从原文出发但不一定完全用原文答题,在原文很长的情况下,可对原文的语言材料进行浓缩。
【应对技法点拨】提取型考题基本上也是凭借语感答题。
应对这种考题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找”,换一个说法就是“导读”。
其答题技巧是:第一,要紧扣题干的要求去寻读,题干要求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答题,我们就寻找什么语言材料;题干要求在什么地方寻,我们就在什么地方寻。
第二,在此基础上,做到不多寻,不少寻,不错寻。
特别是对要求找出“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或“写出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的题目,一定要先读懂阅读材料,先要对阅读材料有所概括,这样才能找得准确。
第三,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原文保持一致,特别是对显示文段或文章思路的语句,更要有序地书写。
对那些不一定严格要求提取原有语句答题的题目,也应尽可能地简洁到接近原文。
【基本层级练习】(-)昆虫对花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
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
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
例如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
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
还有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
这时候,有一种白天总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就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1.写出概括表达全段内容的句子:2.文中哪一个字表现了全段文字说明的重点:(二)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仅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
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
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
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1.文中点出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意义的一个句子是:2、如果要迅速了解“他教给人们……”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应该抓住这样两个语句:【发展层级练习】(三)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路过他最后的安息地,留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夭,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窿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教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基象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