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工业化成功的国家。

它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近代工业的垄断,证明工业化同样可以在东方国家取得成功,从而为东方的工业化提供了榜样。

一,废除封建割据与封建特权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重来日本海关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

日本开港后不久,很快沦为西方国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

1868年德川幕府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而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特权是明治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9年,各藩的大名为形势所迫,向明治天皇“奉还版籍”,版是版图,籍是户籍,奉还版籍就是大名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交还天皇。

1871年明治政府进一步颁布“废藩置县”的命令,取消藩的界限,以设县代替藩。

迫使大名离开领地,迁移到东京居住,消除了封建割据。

大名由政府发放俸禄,1873年政府宣布对大名和武士一次性发给4年~ 6年的俸禄,一半用现金,一半用公债,彻底解决了财政遗留问题。

明治政府废除等级身份制度。

等级身份制度禁止农民自由择业和迁徙,还禁止武士从事工商业。

1871年和1872年,政府废除旧的封建称号,宣布“四民平等”,即士、农、工、商各个等级一律平等。

规定各个等级都有居住、迁移、选择职业和订立契约的自由。

此外,明治政府彻底废除行会、商会和各种封建特权。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

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土地可以有所有权;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山林和原野一切共有地归国家所有。

1872年,政府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法令。

地制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明治政府在地制改革之后,接着实行租税改革,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1873年,政府宣布,农民不再向领主缴纳年费,但佃农必须向地主缴纳地租,土地所有者向政府缴纳地税。

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地税一般占土地收获量的25%。

通过地制和租税改革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但是沉重的地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土地日益集中到地主手里,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成为工业后备劳动力。

但是,当时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这就造成大量农民滞留农村,希望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

地主发现自己经营土地不如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破产农民耕种有利,于是在日本形成一批“寄生地主”,他们向佃农征收的地租一般占收获量的70%左右。

如此高额的地租反映了农村中残留的封建性质,阻碍了日本后来彻底的工业化。

地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在开始实行地税制度的1873年,地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是70%,到1875年增加到80%。

政府从地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模范工厂和资助私人企业,地税收入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启动资本。

三,殖产兴业和政府的作用明治政府提出殖产兴业的口号,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

最初,日本试图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采矿、冶金、化工、机器制造等行业,明治政府为此建立许多工厂。

著名的工厂有:1868年接收幕府的关口制造所,创办了东京炮兵工厂;1870年创立的大阪炮兵工厂,专门生产和修理大炮;1868年创立的横须贺海军工厂;1871年政府接收水户藩和古贺藩的工厂,改革创办为海军兵工厂和赤羽工作分局;1878年将萨摩藩办的鹿儿岛造船所的机器设备合并过来,并加以充实。

1885年,政府对兵工厂的充实和扩建工作基本完成。

这些兵工厂都大量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军用或民用机器。

东京炮兵工厂聘请法国和比利时的技师,又从英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

大阪炮兵工厂采用欧洲近代技术生产钢铜炮。

横须和海军工厂到1871年又建成炼钢、炼铁、蒸汽锅炉、铸造及船厂、船渠分工厂。

吃鱼工作局的机器设备多达130多种,生产发动机、机床等,还有玉米脱粒机、苹果果酱、挤葡萄汁的机器等民用机器。

此外,为了鼓励采矿业发展,国家成立矿山局,专门负责领导官营模范工厂的开矿事宜。

为了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范性,政府在国内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希望大批拨款资助的官营工厂能起到“模范”的作用。

因此这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被称为“模范工厂”。

模范工厂一般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确实刺激和影响了民间投资人,他们纷纷向模范工厂学技术,向工厂投资,有的给工厂加工产品,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

但是,只注重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

官办工厂的低效率使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

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政府意识到官营模范工厂失败。

模范工厂失败后,明治政府断然放弃官营主义政策,将殖产兴业的重点放在民间产业的兴起和官方的扶植上。

明治政府建立农商务省领导振兴产业,向全国府县发布通告:凡关于奖励农工商品的事情,官厅向来采取种种方法来加以诱导,不过现今事业渐渐地都开发起来,人民自身努力从事。

政府今后“专依赖法规公平不偏地来做适当的保护”。

明治政府把原来官办的工厂(除部分军事工厂外)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将三池煤矿、新町纺织厂、福冈缫丝厂处理给三井。

将高岛煤矿、佐渡金银矿、生野银矿和长崎造船厂(战列舰“武藏”号即由三菱在此船厂建成)处理给三菱。

将足尾铜矿、院内银矿、阿仁铜矿处理给古河市卫兵。

这些官营企业的处理价格十分低廉,条件优惠。

如长崎造船厂投资62万日元,结果三菱仅以一次付款9.1万日元的低价得到长崎造船厂。

此外,对大工业企业,尤其是三菱、三井、古河、久原、川崎、原野等于政府有良好关系的商家,政府给予特殊优惠。

不仅将官办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而且发放巨额补助金(如三菱共同运输公司、日本邮船公司等都得到过补助金)或给予足够的银行贷款等。

对中小企业,明治初年政府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认为中小企业与大工业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不可缺少。

明治19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所或讲习所,制定了经费补助制度、府县工业技师制度、机器购入制度等,保证中小企业不断得到新技术。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对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一般采用增加政府投资、军事订货、实行保护关税等政策。

1911年日本取得关税自主权,《关税定率法》生效。

1936年和1932年日本政府对关税进行了两次修订,1932年使关税平均增加了50%。

此外,政府颁布法令、法规对造船业、钢铁业采取各种鼓励和保护措施。

1896年颁布《造船奖励法》,帮助建立和扩大生产,规定民间造船厂凡建造千吨以内的钢铁船,奖金每吨12日元,千吨以上的每吨20日元。

1901年生产量达3.2万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居世界第三位,1933年达到6.8万吨。

1917年制定的《钢铁业奖励法》规定对钢铁企业支付奖励金,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四,贸易立国和富国强兵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选择棉纺织业与丝织业作为工业化第一代主导产业部门。

明治政府在建立模范工厂是有四大模范工厂:福冈缫丝厂、新町纺织厂、千住呢绒厂和爱知纺织厂。

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大阪纺织厂,有1.2万枚纱锭,设备是进口的精纺机,直接学习英国兰开夏的经验。

第二年,大阪纺纱厂获得成功。

由此推动了1887—1897年私人投资开办大机器纺纱厂的热潮。

结果棉纱产量不断增加,逐渐排挤进口纱。

进口纱在1888年占国内消费的50.3%,1895年仅占12%,1899年更减少到6.1%。

但是,棉纺织业的发展很快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障碍。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纱价低落,销路堵塞,许多公司倒闭。

政府意识到开辟海外市场才是出路,由此,确立贸易立国的原则。

贸易立国的原则,得到了富国强兵的支持。

政府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直接为私人企业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紧密相关。

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并加紧向中国东北市场渗透,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巩固了中国东北市场。

两次战争使日本工业品出口增长迅速。

第一,纺织品出口大增。

棉纱第一次出口是1891年大阪纺织公司向厦门输出的100捆。

甲午战争后,日本废除棉纱输出税,棉纱输出量大大增加,从1891年的100捆增加到1897年的140100捆,1899年达到341200捆,远远超过进口。

中国、朝鲜等亚洲各国家是日本主要的海外市场,其中中国占重要地位,1893年中国吸收的日本棉纱占其出口总量的81.4%,1898年达到94.1%,1903年为95.9%。

生丝是日本另一项大宗和传统的出口产品,生丝出口一直在日本出口比重中占重要地位,1880年占30.3%,1890年占19.8%,1900年占21.8%。

1906—1910年,日本生丝口跃居世界第一,到1934年,棉布出口才超过生丝,。

经过两次战争到20世纪初,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

第二,受日俄战争的影响,日本的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发展迅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造船业和机车车辆制造业已接近自给自足的水平,造船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日俄战争推动了钢铁等行业的发展。

1901年建立的官营八幡制铁所,在日俄战争后于1906、1910年两次扩建,生产了全国70—80%的钢铁。

此外。

一些民营企业,如神户制钢公司、住友铸钢、日本制铁公司等也在战争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获得发展。

钢铁业的发展是战争推动作用的典型反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印度等各国纷纷禁止钢铁出口,为日本让出大片亚洲市场,而且还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

1918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1934年钢材产量达到314.2万吨,实现完全自给自足。

1901—1904年,日本的工业年平均增长6.3%,高于同期的美、英、法、德等国家,并在20世纪前20年实现了工业化。

它的成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中国台湾及东盟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倾销是国际商战中的重要性进攻武器。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恢复关税自主权,这时期日本主要利用关税保护新建重工业,而利用倾销向世界推销纺织品。

日本纺织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条件造成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汇兑贬值、货运费用不合理的降低等,向外倾销。

这种“蛮干的国家推销政策”使英国及其它国家蒙受重大损失。

1927年日本棉纺织品出口只有英国的33%,而到1935年竟达英国的140%。

几年的光景,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市场上迅速溃败。

日本向世界倾销的还有生丝、人造丝、纤维制品、食品、玩具、陶瓷器、鞋类、帽子等。

面对日本的疯狂倾销,各国群起而攻之。

印度从1930年起不断增加专门对日本的差额关税,三年之间,对英、日税率的差额从5%扩大到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