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
与中国类似的国情
11
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 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现 实依据 • 尼赫鲁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苏联和中 国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作用 •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提供了理论 依据
12
计划委员会的成立
• 1950年印度成了计划委员会。随着计划委员 会的作用不断提升,到1955年之后,计划委 员会成为总理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个决策机 构。 • 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印度经 济计划的约束力要小得多,这主要是印度依 然保留着市场经济,并允许大量私人资本存 在,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法全面控制经 济活动。在农业领域,中央计划的影响更弱 一些,因为它面对的是上亿分散农户,中间 还隔着一层相对独立的邦级政府。
20
经济改革的动力
• 面对1991年的困境,印度的政客、官僚、企 业家和知识精英,首次有了共识,即印度需 要一场变革,而他们也愿意接受能够将印度 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任何变化。 • 外部的压力也迫使印度政府走向改革。当拉 奥政府不得已求助于IMF寻求贷款时,IMF趁 机对印度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从政府管制 走向市场自由,从进口替代走向更为开放的 出口导向。 • 因此,在危机最严重的阶段,改革的步伐最 大、推进的速度也最快。
19 88 19 89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20 09 20 10
5
-15 -5 0 5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13
5个5年计划
• 从1951年到1979年,印度共实行了5个5年计 划。 • 最有影响力的是马哈拉诺比斯负责制定的第2 个5年计划(1956-1961),此后的3个5年计划 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少调整。 • 这个计划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基础的发展战 略。其核心是,通过重工业、基础工业和机 器制造工业的大量投资来迅速工业化。
24
• 在财政金融方面进行改革。从1991年7月1日起,印度 政府将卢比对美元和西方主要货币的比价降低20%, 并对预算进行了调整,把1991一1992年度的财政赤字 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下调到6.5%。并且开放了资 本市场,废除原有的资本控制法律,成立“印度证券 和交易局”,负责资本市场运作的监控和管理。1993 年1月政府公布了有关金融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允许 成立包括和外国合资的私人银行,对在印度非银行性 金融机构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国投资者,取消有 关该投资者必须出售25%股份的规定。允许印度公司 在国际金融市场筹集发展资金,也允许外国公司和个 人购买印度公司的股票,废除对资本发行和发行价格 的限制。 • 这些措施使印度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从以计划和行政 控制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式,促进 了印度经济的市场化。
6
-10 10 15 20
金砖四国的人均GDP增长率(1962-2010)
China Brazil India Russia
201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 400 300 100 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5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0
5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India
中印经济增长率比较(1962-2010)Inຫໍສະໝຸດ ia ChinaChina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印度经济及发展
1
印度概况
•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 298万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 12.1亿,男性6.237亿,女性 5.865亿。居民46%为印度斯坦 族,还有泰卢固族、孟加拉族等 几十个民族。居民多信奉印度教。 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货 币为印度比。 • 印度教徒占82.6%,穆斯林占 11.4%
21
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 调整经济结构,私有化改革 • 通过放松对经济的干预,进行市场化改革, 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 • 放宽对国际货物和资本的限制和市场的准入
22
调整经济结构,私有化改革
• 放宽对私营经济的限制,扩大私营经济的投资和经营 范围。拉奥政府放弃了公营部门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认 识,对涉及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 行了改革,大幅度减少为公营经济保留的领域。鼓励 私营经济的发展,取消了除少数工业领域外的生产许 可证,开放私营部门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放松对大型 私营企业发展的限制。 • 对国企进行整顿并将其推向市场。主要是通过出卖部 分股权,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规定允许部分企 业向金融机构、内部职工和社会公众出售股票,转移 部分股权,组成合营企业或工人合作企业,对国企实 行重组或私有化。
23
通过放松对经济的干预,进行市场化改革,逐 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
• 废除价格管制,放松对经济活动直接的干预: • 一是削减列入政府对其价格进行监控的商品种类。价 格管理机制是印度过去在商品流通领域内实行国家直 接干预的一种形式,印度政府通过对主要必需品的价 格进行严格控制来保证供应和平抑通货膨胀,并对这 些工业的生产,销售等实行监控。以前由于缺乏合理 的价格机制,不能够根据实际调整生产和制定合理的 价格,导致了回报率低下。 • 二是减少为小型工业保留的生产领域。独立以后,印 度历届政府对小型工业长期实行保护性的保留政策, 指定很多种产品专门保留给小型工业生产。1991年11 月,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宣布,大规模地减少给小型 工业保留的领域,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 行调节生产,并降低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
8
研究印度经济
• 1990年后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 与中国类似的国情
龙 与 象
9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990年后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 经济体制改革,其经济增长显著。
India China
10
19 88 19 89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20 09 20 10
14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 尼赫鲁认为只有将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的工 业结构转变为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结 构,经济才能高速的发展。尼赫鲁认为指导 印度经济的战略是工业化。 • 尼赫鲁在议会演说:“我不怀疑,一个国家 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现有的 生活水平,事实上进一步讲,没有大工业的 发展,我们就不能维护国家的自由”。尼赫 鲁曾说“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如果你要发展, 你就必须有更多钢铁,而且有自己制造机械 设备的能力”。
7
India
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当年价格美元)比较(图)
India China
China
19 60 19 62 19 64 19 66 19 68 19 70 19 72 19 74 19 76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总结
•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和印度在人 均GDP、经济增长率、城市化率、收入 的不平等程度方面比较接近,但中国的 教育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优于印度,人 口增长率低于印度。 • 经历20年发展之后,除了收入的不平等 程度,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标均优于印度, 人口增长率仍低于印度。
India 12 10 8 6 4 2 0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19
债务扩大,国际收支出现危机
• 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债务急剧扩大。印度的总外债额从1980 年的187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563亿美元,增加了3倍,外债 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0.8%升至21.5%。到1991年外 债又增加到700多亿美元。同期,向私人贷款者的借债从约23 亿美元增加到228亿美元。 • 随着进口替代的推进,印度初级产品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 而机器、技术等的进口却在不断的增加,进口量和外债的增 加强化了对国外资金的依赖,外汇短缺问题十分严重。结果, 使经济发展处于外汇的约束之下,外汇储备危机随时可现。 • 1991年,印度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信用机构对印度 经济丧失信心,国际商业性贷款信用直线下降,几乎丧失了 国际商业贷款信用地位。1991年5月,其外汇储备仅为12.13亿 美元,无力支付国际债务。当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通货膨 胀已成脱缓之马,国际收支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外汇储备 仅够两周进口,外国银行停止向印度放款,非常住印度的人 也在撤走在印的存款,外汇短缺使印度大量压缩进口,过去 几年工业迅速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并使1991年5月以来的经 济呈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