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

社会实践:垃圾分类

何为垃圾分类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资源返还。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牙膏皮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约0.3吨有机肥料。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垃圾分类,容易忽视的5个小细节提示1:鸡骨头不是餐余垃圾您一定认为,咱们吃剩的鸡骨头是餐余垃圾。

其实,因为骨头具难腐蚀性,因此被列入“其它垃圾”。

类似的还有玉米核、果核等。

提示2:厕纸虽是纸但不可回收废纸属可回收类垃圾,但不是所有纸张都可回收。

例如厕纸、卫生纸遇水即溶,并不是可回收的“纸张”,类似的还有烟盒等。

提示3:餐余垃圾别带袋一起扔处理餐余垃圾时,大多数人都会将其装进塑料袋子,然后连袋子一并扔掉。

其实,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餐余垃圾更难腐蚀。

而塑料袋又是可回收垃圾,这样一起当做餐余垃圾扔掉显然不正确。

应该将餐余垃圾倒入垃圾桶,再把盛装的塑料袋另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内。

提示4:瓜子皮花生壳都是餐余垃圾很多市民觉得吃剩下的瓜子皮属其它垃圾类。

其实包括瓜子皮、花生壳在内的果壳瓜皮均属于餐余垃圾。

此外,家里用剩的废弃食用油,目前也归类在“厨房垃圾”。

提示5:残枝落叶可当“其它垃圾”扔垃圾分类图标可回收垃圾图标是一个循环的三角形箭头,简单明了。

只不过标识颜色和线条粗细有别。

其他垃圾,也是不可回收垃圾。

图标也是一个三角形,不过只有两个箭头,而且箭头朝下。

厨余垃圾图标由一个果核,一根鱼刺以及半个鸡蛋壳组成,很容易辨别。

有害垃圾标识上面像一颗单叶的小苗,下面是一个很明显的叉。

..正确分类,让有限资源无限利用。

..浅谈中国垃圾分类现状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2、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

3、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4、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实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

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

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4—7%。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

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

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在处理垃圾过程中,中国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如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焚烧废气排放标准等。

在目前的垃圾处理方法中,焚烧法处理垃圾在中国发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

焚烧处理的前期投入较大,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焚烧炉及附属热能回收设备,大约需要7-8亿元人民币。

而且由于焚烧法处理垃圾时会产生二恶英气体,因此许多城市除因处理医疗垃圾需要外,对焚烧法处理垃圾不大使用。

许多城市更多的是使用卫生填埋法,这种方法被环保官员认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

世界各国的垃圾分类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圆,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圆的财富。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垃圾分类不仅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

在巴西,许多社区都实行的垃圾分类,这位市长把市政大厅正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作为该市的荣耀。

而附近的二十多个海滩,分类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清洁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垃圾分类是这个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不管穷国还是富国,垃圾分类都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这方面曾经世界领先的中国,这好的传统却几乎丢失了。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

也许你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

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于是我们便不再吝啬卖破烂换回的那几毛钱。

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却在丢失。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但我们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公害。

就垃圾分类的推广,政府很早就开始做了相关工作,但成效如何呢?下面是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垃圾分类并非摆几个箱子那么简单》正文如下这是今天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付雁南。

关于垃圾发电厂相关的争论,中央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报纸,都远比地方客观,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地方的利益和政绩的观念在作祟而已。

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的发展需要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健康为代价,那倒不如不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眼睁睁看着被自己好不容易分成几类的垃圾,又被环卫车重新搅在一起拉走时,李大爷愣在了一旁。

这是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首都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示范社区之一。

从1996年开始,小区里多了一些垃圾桶。

这些垃圾桶三个一组,分别容纳着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这边分开,那边又混起来,这事儿挺费工。

”李大爷私下嘟囔。

尽管如此,李大爷和他的邻居们还在坚持。

而在另两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北京市宣武区的建功南里和椿树园,大部分居民已经渐渐习惯不再做垃圾分类这种“无用功”。

由于垃圾分类回收量的不足,每天,大量各类垃圾被一起送去了城郊的处理厂。

在其中最大的朝阳区高安屯处理厂旁边,居民赵蕾每天都被恶臭熏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个设计能力为1200吨的处理厂,每天接收的垃圾超过了4700吨。

由于超负荷运转,大量垃圾无法填埋,只能暴露在空气中,逐渐腐败,散发出浓烈的臭味。

几年来,周围居民抗议活动不断。

在几十公里外的海淀区,200多名居民也在一个月前,因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臭气而“堵门抗议”。

现在,超出北京处理能力的垃圾,一天就有8000吨,垃圾过量的问题,正不断威胁着高速发展的北京城。

而设想中的“分类减量”,从1996年首次提倡垃圾分类至今,一路跌跌撞撞,起效甚微。

垃圾的两段路13年前的提倡至今不见起色,垃圾分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跟市民有关的,是把垃圾丢进垃圾桶这一段。

根据北京市管委2008年发布的数据,全市垃圾分类收集率已达52%。

但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分类垃圾桶里,随手掀开一个就能看到,在“可回收物”的桶里,吃剩的食品和饮料瓶、废纸等混杂着躺在一起。

在广州,由于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市民少之又少,分类垃圾桶常年形同虚设,现在,蓝色的单一垃圾桶又悄悄回到了广州街头。

北京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大部分地方有分类条件,市民却始终缺乏分类意识。

对于这一点,在2009年北京市政协会议中,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赞东委员认为,市民们都赞同垃圾分类,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做,“原因是大家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分”。

接下来,垃圾被倒出垃圾桶,经历了环卫车、清洁站、中转站,最后被送往处理厂。

这一段路,比起前面,要复杂得多。

在大乘巷,保洁员李师傅是领着垃圾“踏上第二段路”的人。

说到垃圾分类,李师傅一直觉得自己做得挺好。

他每天来小区收三次垃圾,每次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桶里可回收的东西拣出来放在一边,等到周一上午运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