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蚩尤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居少数民族之首。
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
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 篇,主题涉及的有193 篇,当然这里是指中国境内的苗族。
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
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
(一)写作思路
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殊性。
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 ),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
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 ),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
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 )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
又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
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 ),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
如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 )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
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的优势。
4.以大见小,即苗族服饰文化的某一部分仅仅作为其叙述某一更大问题的例子。
如吴国华,蒲军的《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2006 )中,苗族银花冠,百褶裙仅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婚服的例子出现,全文的重点在于中西方婚礼
服饰在色彩、款式、习俗与信仰等方面的对比。
(二)涉及地区
苗族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因此这些文献涉及的地区众多。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50篇样品,排除主题非以地区性苗族为主的19篇,整理剩余31篇文献所涉及地区,结果如下:
表1涉及地区
(三)涉及学科
将主题涉及的193篇文献进行学科分类,结果如下
表2涉及学科
(四)研究层次
将主题涉及的193篇文献进行研究层次分类,结果如下:
表3研究层次
二、评述
(一)从写作思路:从一般到特殊类的文献数量较多,大约占总体的40% 文献内容大多涉及苗族服饰的分类,款式,图案,审美,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 或详或略,重点各异,总体上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概论性质明显;从特殊
到一般类的文献数量很多,几乎占到总体的半壁江山。
文献内容大多立足于考察,实践,详细充实,多以陈述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主。
总体上内容深入地区,贴近实践,创新性很强;以小见大类文献数量较少,内容详尽,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多为研究生所做的课题研究成果;以大见小这类文献数量很少,多为出现在杂志,报纸上的普及常识性短文,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研究水平很低。
故整体侧重于理论研究,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从涉及地区:涉及黔东南,湘西,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较多,特别是黔东南地区,这得益于黔东南为我国最集中的最典型的苗族聚集区,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四分之一,近200 万人,几乎为该地区总人口的一半,覆盖了整个黔东南,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在服饰文化方面,它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誉为“苗族服饰博物馆“;涉及云南昌宁,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文献较少,而涉及云南文山,黔西南,黔西北,湘贵,贵西北,广西隆林则更少。
故研究涉及地区较为集中,全面性方面略有不足(表1 )。
(三)从涉及学科:涉及旅游,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民族学,轻工业手工业,文化学科的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文献较多,尤其是旅游和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专业;苗族服饰文化因其的独特性,款式的多样性,工艺的奇特性,内涵的丰富性等优势,极具可观赏性和旅游价值,而服饰中的精美而多样的图案,构图方式则为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提供了活生生的蓝本。
涉及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文学,中国民族与地方志,考古,工业经济,体育,文化经济,中国古代史和出版学科的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文献较少;其他学科则更少。
故研究方向偏向文科,理科方面研究不足(表2 )。
(四)从研究层次:研究层次为基础研究(社科)的最多,表明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科化,即偏重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大众文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文艺作品和政策研究的研究层次较少;而其他研究层次则更少。
故研究层次偏重于社科类,自科类不足(表3 )。
三、展望
根据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类研究越来越重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如苗族服饰图案应用于现代包装的可行性,云南昌宁市政府如何运用“五个一工程”保护苗族服饰,讨论苗族服饰现状,出现的问题,保护性开发的措施,政府应该如何有所作为等等。
但是愚以为,苗族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国内,可以关注国外的苗族,如其发展现状,对应举措等等;作为一个分布广泛的民族,四川,海南的苗族却鲜有提起,他们的服饰文化又有何种特色呢?另外,保护苗族服饰文化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苗族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茜•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民族教育研究,2009 ,(4).
[2]龙晓飞.苗族服饰文化探析【J】.民族艺术,2010, (6).
[3]娄方进.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N】.遵义日报,20 1 2,3,29 ,(008 ).
[4]李宇栋.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3).
[5]黎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C】.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研究,2004.
[6]韦夷吴俪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J】.学理论,201 1 ,(3).
[7]吴国华蒲军.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2006 ,(12).
[8]周向东.“五个一工程”保护昌宁苗族服饰【N】.云南日报,2009,11,12 ,
(007 ).
[9]万昌胜.浅谈三穗南部苗族妇女服饰文化内涵及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族报,2013,5,31 (B03).
[10]卿少宁•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及其开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9,(3).
[11]杨世章•黔西南苗族服饰文化概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2,1 ,(1).
[12]夏晓春.苗族服饰文化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0,18 (10).
[13]吴正光.苗族服饰与自然崇拜【N 】.中国文物报,2012,8,29 (,004 ).
[14]刘邦一.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7 ,(5).
[15]王维其.苗族服饰的多样化及其文化共性【N】.贵州民族报,2013,7,26 ,
(c03 ).
[16]曾云华.一套华服所能承载的——从“区分”和“认同”的角度看苗族服饰【J】•剧作家,2011,(1).
[17]曾祥慧.与“文化生境”竞合的“文化符号”——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探析【J1 .贵州民族研究,2011,(6).
[18]张和平,罗永超,肖绍菊.研究性学习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实践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蕴涵数学文化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9,12,18 ,(6).
[19]刘程.浅析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与文化价值【J】.艺术空间,2008 ,
(8 ).
[20]蔡红燕.族际通婚背景下的苗族服饰文化认同——以云南昌宁土皮太村
苗族为例【N】.河池学院学报,2012,12,32 ,(6).
[21]杨洪文.生命本能的色彩体现——黔西北苗族服饰文化解读【N】.毕节学
院学报,2007 ,(2).
[22]王爱青.台江县学校教育传承中苗族服饰文化现状考察【N】.凯里学院学
报,2009,2 ,(1 ).
[23]龙湘平.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N】.吉首大学学报,2007,3 ,(2).
[24]王斐.苗族服饰文化的情感美学内涵解读【N】.柳州师专学报,2010,10 ,
(5).
[25]安丽哲.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苗族服饰调查带来的思考
【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 ,(01 ).
[26]武力宏.浅谈服饰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N】.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