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十字会基本知识

红十字会基本知识

红十字会基本知识第一部分:会务知识1、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场救护,创始人是瑞士人亨利·杜南(1828—1910)。

2、1948年,红十字协会理事会决定把每年5月8日亨利·杜南的生日定为红十字日。

3、亨利·杜南在《索尔弗利诺回忆录》中,提出两项重要建议:各国设立全国性的、志愿的伤兵救护组织,平时开展救护技能训练,战时支援军队医疗工作及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及各国志愿的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的地位。

4、1863年,“五人委员会”,首次在日内瓦召开首次会议,它的正式名称是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5、186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了10项决议,其中包括采用白底红十字作为保护性标志。

6、白底红新月标志在1876年由土耳其首先使用的,1929年被确认为与红十字具有同等地位的正式标志。

7、亨利·杜南1901年获首次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奖励他为红十字运动做出的巨大贡献。

8、南丁格尔是现代医务护理的创始人,她的生日是5月12日被定为国际护士节;她被称为红十字运动的先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以表彰各国在护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护士。

9、红十字运动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各国红十字会三个部分组成。

10、红十字运动1986年被正式称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11、红十字运动的最高审议机构是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

12、为确保中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委员全部由瑞士籍人士担任。

13、和平时期,各国红十字会的寻人工作都是直接联络与合作,只有在战争或武装冲突时期及其他它特殊情况下,中央寻人局才介入。

14、国际联合会的最高机构是大会,执行机构是领导委员会,办事机构是秘书处。

15、在国际救援活动中,红十字运动三个组成部分在不同情况中的分工不同,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起主导作用。

16、红十字标志是国际人道主义保护标志,是武装力量医疗机构的特定标志,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

17、红十字标志具有保护作用和标明作用,二者不得混淆使用。

18、红十字标志的法律基础包括国际人道法文书,国际红十字会规章和标志的普遍适用性三方面。

19、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共有七项(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普遍、统一),第一项是人道原则。

20、“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是人道原则最主要的内涵和红十字运动的宗旨。

21、“不歧视,给予苦难者与其痛苦程度相称的帮助、排除个人偏见”是公正原则的内涵。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组织过两个国际军事法庭,分别对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首要战犯进行审判。

23、国际刑事法院设在荷兰的海牙,2002年7月1日正式开始工作。

24、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初名为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25、中国红十字会于1912年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

2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与1950年8月进行改组,李德全任是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

27、1952年第18届红十字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

28、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聘请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29、1999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彰彭佩云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30、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于1990年在金门就双方参与见证其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达成协议,即《金门协议》。

31、1997年7月和1999年12月,香港红十字会和澳门红十字会先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分会。

32、2001年11月,在国际联合会第13届大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当选为领导委员会成员。

33、《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于1993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是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14号主席令公布施行的。

35、《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共6章28条。

3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

37、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

38、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参加红十字会。

40、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41、人民政府对红十字会给予支持和资助,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

42、红十字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有关的活动。

43、中国红十字会根据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同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友好合作关系。

44、县级以上按行政区域建立地方各级红十字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45、全国性行业根据需要可以建立行业红十字会。

46、各级红十字会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47、各级红十字会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48、理事会向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49、上级红十字会指导下级红十字会工作。

50、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设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

51、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理事会聘请。

52、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和副会长。

53、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是红十字会的第一项职责。

54、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是红十字会的第二项职责。

55、红十字会的第三项职责是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56、红十字会的第四项职责是参加国际人道主义的援救工作。

57、宣传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是红十字的第五项职责。

58、红十字会的第六项职责时依照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完成人民政府委托事宜。

59、红十字会的第七项职责时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60、红十字会有权处理其接受的救助物资,在处理捐赠款物时,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

61、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执行救助任务并标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

6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63、中国红十字会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

64、红十字标志的保护使用,是标示在武装冲突中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人员和设备。

65、红十字标志的标明使用,是标示与红十字活动有关的人或者物。

66、对于滥用红十字标志的,红十字会有权要求其停止使用,拒绝停止使用的,红十字会可以提请人民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67、红十字会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红十字会会员缴纳的会费,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动产和不动产的收入、人民政府的拨款。

68、国家对红十字会兴办的与其宗旨相符的社会福利事业给予扶持。

69、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进行募捐活动。

70、红十字会接受用于救助和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待遇。

71、红十字会的经费使用应当与其宗旨相一致。

72、红十字会对接受的境外捐赠款物,应当建立专项审查监督制度。

73、红十字会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每年向红十字会理事会报告。

74、《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于1996年发布施行。

7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红十字会的经费和财产。

76、红十字标志的保护性使用,是指在武装冲突中,冲突各方对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佩带红十字标志的人员和标有红十字标志的处所及其物品,必须予以保护和尊重。

77、使用保护性红十字标志的人员,必须随身携带有国务院或中央军事委员会授权的部门签发的身份证明。

78、红十字作为标明性标志使用时,在红十字下方必须伴以红十字会的名称或者名称缩写,并不得将红十字置于建筑顶部。

79、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与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部分:卫生、救护知识1、现场救护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促进复原。

2、当现场发现危重病人时,应迅速向120呼救。

3、当场救护的“生命链”是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早期通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4、救命的黄金时刻为几到十几分钟内。

5、四项技术指的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6、成人血液占身体体重的8%。

60公斤体重的人约4800毫升血液。

7、外伤出血依血管损伤的种类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危险性较大的出血是动脉出血。

8、对严重外伤的伤员应采取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

9、前臂开放性损伤大出血时,上止血带的部位在上臂的上1/3。

10、上止血带的伤员应在明显部位加以标记,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迅速送往医院。

11、上止血带是松紧度要适合,以远端不出血为度,每隔40-50分钟,放松2-3分钟。

12、包扎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减轻疼痛的作用。

13、绷带包扎法主要有环形包扎、回返包扎法、8字包扎法、螺旋包扎法、螺旋反折包扎法五种。

14、伤病人左手被机器切断,断肢端应采用回返式包扎法包扎。

15、骨折的典型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

16、固定骨折的松紧以制动为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

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指(趾)端,以便观察血液循化情况。

17、小腿骨折时,现场没有任何固定器材的情况下,可用健肢固定法。

18、前臂骨折固定时,夹板的长度上方应超过肘关节,下方应超过腕关节。

19、怀疑有颈椎骨折的伤病人移动时应当采用多人搬运法。

20、心肺复苏是用于心脏骤停的一种急救方法。

救护基础生命支持程序: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1、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脑组织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

因此心肺复苏争分夺秒,在心脏骤停4-6分钟以内进行。

22、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超过10分钟,如果病人还没有恢复呼吸和心跳时,不得放弃抢救。

23、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是两乳头正面连线的中点(胸骨下1/2处)。

胸外心脏按压,应使胸骨下陷大于5厘米为适度。

24、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成人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度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应为30:2。

25、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训练用模拟人模型上操作,不得在正常人身上进行。

26、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