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
教育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已日益迫切,而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和时代共同搏动的新兴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核心目标是: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老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课程,然而在学生的眼中它是一门副科,从来不被重视,但它对未来社会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经过两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还得多动点脑筋。
总结以往的经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眼中的信息技术课
我国对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要求。
因为地区和学校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还没有对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从而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也不一样。
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表现出一定态度。
首先、在学生的眼中,他们会认为上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是低能的老师,因为老师没有出息没有本事才上信息技术课;其次、在学生的眼中“重主轻副”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不够,信息技术是副科,不参加高考,学与不学都一样,学了还浪费时间;再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绝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
术课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2、老师眼中的信息技术课
在其他学科的教师眼中(甚至在大多数人眼中),担任信息技术课可算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差事”:课时少,没有升学压力。
但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却有不少的苦恼。
首先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到一般教师再到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尤其在以升学为目的的高中阶段。
其次是由重视程度不够带来的软硬件发展不协调。
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有时在多媒体教室上,有时在机房上,老师烦恼,学生抱怨,最后还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造成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而任课教师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只能对着学生“老生常谈”,也使得学生“怨声叹道”。
三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前无车,后无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探索经验,翻开报纸杂志,长篇大论的都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而对信息技术课本身教学有指导作用的又有多少呢?。
3、社会和家长眼中的信息技术课
在家长方面,“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绝大多数家长的主要思想,每位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而他们认为成才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及考到好的专业,这无形中就让他们产生了“重主轻副”的思想,于是他们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时间在副科的学习上。
二、面对状况的应对措施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老师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要拘泥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而是要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然后老师帮助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
例如,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如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老师。
经过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我想象不到的是大多数学生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很有“个性“(自己的创新)。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学生能上机操作的计算机。
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用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要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而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索,老师只作启发;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
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如:excel教学中,我讲授了求和、平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后,我让学生用excel把自己班上的学生成绩名次排出来,多数学生能想到对总分作一下排序就可以实现,但不知道怎么操作,于是我提示在总分这一列升序或降序即可。
几分钟之后就有同学问我说“老师excel中能对列排序,我想对行排序行不行?”,面对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
首行不管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但是有同学能提出来,说明这样的同学值得表扬。
他具有大胆想像的能力并敢于向老师提出来。
首行,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其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中,如果老师向学生讲解了引导线动画之后,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地理上学过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动画能不能做出来?回答是能的(注意: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和太阳自己也在自转),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4、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我们可以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即每一堂课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任务,让其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此外,老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其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