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从畜牧业生产对资源的消费着手,指出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降低畜牧业生产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环保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个旧市畜禽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9年实现了肉食自给。

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草食畜、养禽业迅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畜牧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资源、环保问题。

畜牧业发展越快,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就越显凸出。

因此,加快畜牧业发展应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减轻畜牧业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把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

1 畜牧业生产的资源消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数量及质量需求也随之增加,促使牲畜饲养总量增加,畜禽饲养过程中消耗的大量饲料资源,必然加剧饲草、饲料与资源的矛盾。

2007年个旧市牲畜存栏总量84.65万头(只),其中生猪15.87万头,牛3.38万头,羊1.98万只,禽63.42万羽;出栏总量112.09万头(只),其中生猪23.67万头,牛1.24万头,羊1.11万只,禽86.07万羽。

饲养这些牲畜,至少要消耗饲料粮10万t,牧草40万t。

随着牲畜饲养量的增加,5年后饲草、粗饲料资源将难以维系。

目前个旧市粮食产量仅4.56万t,人工牧草种植仅666.67 hm2,产量15万t, 全市的粮食生产远远满足不了牲畜的需要,牲畜饲料粮每年都要外调。

个旧市草地面积已由1984年草地普查时的9.13万hm2锐减到4.93万hm2,并有继续退化的趋势,理论上虽可饲养草食牲畜5万头(只),但由于草食畜的过度放牧,投入不足,造成了林牧矛盾,生态退化,植被难以恢复。

2 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畜禽粪便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有机肥的使用逐渐转向化肥、无机肥,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畜禽养殖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环境污染物的生产场。

虽然个旧市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接近生产总量的30%,但畜牧业生产模式仍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饲养,畜禽产生的粪便及加工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每年产生的粪便总量为40多万t(按1只鸡日排粪便100 g、1头猪排粪便6 kg计算),全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903万t, 经科学处理的污水857万t,处理能力达87%。

但经过科学处理的粪便量不足10%,由于处理能力和贮运能力不足,在每年雨季及非用肥季节,畜禽粪便随意露天堆放,粪水四溢,直接导致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预计到2012年,随着奶牛、肉牛、猪、禽等牲畜饲养量的增加,牲畜排泄的粪便总量将达到70万t,环境将难以承载。

这些排泄物首先是造成了水体污染,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使水体富营养化,渗入地下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过高;
其次是疫病传播,畜禽粪便是造成畜禽之间疫病传染的载体,目前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病传播的主要载体就是畜禽粪便,它严重威胁畜牧业的生产的安全,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可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饲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牲畜养殖离不开饲料,与饲料有关的很多谷物、植物、牧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造成饲料污染。

首先,饲料可能受细菌、细菌毒素、霉菌毒素的污染,在微生物作用下,蛋白质分解为NH3、H2S、硫醇、粪臭素等,脂肪分解产生酸、醛,对动物机体都是有害的。

饲料受霉菌感染后,如黄曲霉素可使粮食中产生黄曲霉毒素,赤霉菌感染小麦后产生赤霉毒素。

黄曲霉素B1又是强致癌剂;其次,还可能受农药污染和重金属等化学污染,农药主要是有机氯(滴滴涕、灭蚁灵、二恶英等)及有机磷(乐果、稻瘟净、杀虫眯等),谷物蔬菜农药残留的污染,特别是植物的外皮、外壳和根茎等遗弃部分含量更高。

使用这些污染的原料,饲料中有机氯含量将会升高,有机氯可致试验动物肝细胞病变、肝脂肪化;有机磷农药污染,量大时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血液胆碱酯酶活力下降,引起胆碱神经功率紊乱。

重金属中汞、铝、砷、铅、氟等可引起动物的急、慢性中毒,带来一系列不可逆的神经系统中毒病变,摄入被铅污染的饲料,可引起动物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等明显的变化。

另外,高剂量的铜、锌等矿物质元素使用亦可带来污染。

如近几年流行在猪饲料中添加硫酸铜250~400 mg/kg或锌2 000 mg/kg,虽可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促进猪的生长发育,但也明显地增加铜和锌的排出量,造成对人畜健康的危害和环境污染;再次,个旧矿区的天然放射性物质,也可通过牧草饲料和水进入畜禽体内,并蓄积于相应的组织器官中,引起畜禽血液指标变化,繁殖能力障碍,发生肿瘤。

2.3 药物残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畜产品中残留的药物有兽药、人药、消毒药、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最突出的是使用违禁的盐酸克仑特罗(瘦肉精)残留问题(目前个旧市尚未发现)。

此外,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超量使用也会造成药物残留。

由于不规范用药或在停药期前屠宰畜禽,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作添加剂而造成对畜产品的污染,这些药物随畜禽粪便排出,污染土壤和水源,从而污染整个环境。

药物残留对人类的潜在威胁表现为:过敏和变态反应、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细菌交替感染等。

如兽医临床使用的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激素,一般残留少。

但如大量无限制的使用,会产生药物残留,这些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要经过几代人才体现出来,如一些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现象等就与畜牧生产中不加节制的使用激素有关。

2.4 防疫和兽药饲料监管、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环境恶化和防疫不力导致疫病发生,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预防用药剂量越来越大;加之动物防疫、兽药饲料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导致经销商偷卖违禁药物,农户滥用(包括违禁兽药)和超量用药。

另外,牲畜饲养量的增加,畜产品供给充足,促进加工产业的兴起,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大量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3 畜牧业生产应采取的环保措施
3.1 转变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充分认识到靠粮食总量的增加来扩大畜禽饲养量的不现实性,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现有农作物秸秆制作青贮、氨化饲料,为草食动物如牛羊等提供饲料。

将牛羊的放牧饲养方式,逐步转变成圈舍饲养与放牧相结合、圈舍饲养与运动场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牛羊放牧时间,保护生态,解决好林牧矛盾,变可持续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把畜牧业和农业、林业、加工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畜多-沼气多-肥多-粮果多-畜多”的良性循环,达到以农养畜,养畜哺农,促进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2 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环保饲料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有益的微生物与饲料混合,经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含活性益生菌的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饲料,应用生物活性物质和合成氨基酸的添加,有效地提高饲料的品质及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排泄物的数量,降低猪、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3 加强对兽药饲料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承诺。

在全市兽药饲料经营户中广泛开展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承诺活动,通过开展承诺活动,使经营户不经销不合格兽药饲料;二是进一步提高对兽药饲料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兽药饲料中添加使用违禁药品的查处力度,督导兽药饲料经营户严格按要求进货、经营,确保兽药饲料质量安全;三是加大兽药饲料产品质量抽检,加大兽药饲料检测覆盖面,加强监督,确保兽药饲料产品安全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4 合理规划畜牧场地,建设生态型畜牧场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牧场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加强畜禽排泄物污染的控制,在饲料中或畜舍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如天然沸石等来吸附、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从而减轻或消除污染。

参考文献
[1]吴东雷,陈声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刘辉,门超.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 农技服务,2007,24(6):111.
[3]陈露. 棚室环境与病虫害发生关系及调节[J]. 农技服务,2007,24(5):90-94.
[4]李培庆,魏刚才,常新耀.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2-253.
[5]包和平,陈佰霞.草原畜牧业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矛盾的哲学刍议[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18-21.
[6]莫琼才,王士长.广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65-4966.
[7]胡艳生. 武汉市新洲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50.
[8]易诚. 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对策[J]. 畜牧兽医杂志,2007,26(5):52-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