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有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有深度的认识,才能构建学科的自足 性和合理性,也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畴,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学科研究关涉度高,完全可以在以往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组合、生成。所 以,我们的研究切入点,应当重在从已有的学科体系出发,将其研究范畴相重合的部分加以 清理,从而构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文化部组织编写的《民族民
-1-
间文化保护普查手册》的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如下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表 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对照表
序 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遗公约》分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的外延。 第四类是宫廷传统艺术,这一类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基发端于东南亚古代的上层社会—
—宫廷和王室之中,属于传统社会中精英阶层的文化,和长期流行于民间的那些口头非物质 文化有所区别。
总体上他们认为,东南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3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表演 特征,与当地的仪式和庆典有关。第二,具有明显的口头特征,与当地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有联系。第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直接或间接的承载了当地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是 民族文化传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58个二级学科。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 2: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学科门类一览表
中 学科门类
国 (4个)
非
物 自然科学
质 文 医药科学
化
遗 工程与技术
产
科学
涉
及 学 科
人文与社会 科学
一级学科 (17个)
天文学 地球科学 中医与中药学 纺织科学技术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哲学
宗教
二级学科 (58个)
民族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世界民族 研究
体育科学
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
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涉的共性学科。归纳起来为五个方面,即:史、地、艺、 文、俗。
(一)历史 1.综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哲学史、原始宗教、古代宗教、民族史学 2.分类:天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体育史 (二)地理 1.综合:地理学 2.分类: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 (三)艺术 1.综合:美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2.分类: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民族体统体育 (四)语文 1.综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2.分类: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五)民俗 1.综合: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社会学方法、应用社会学 2.分类: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天文学史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中医学、民族医学、中药学 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建筑史、土木建筑结构、土木建筑施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美学 原始宗教、古代宗教、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中国少数民 族宗教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类
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7
6.其它非物质文化遗 产
生产商贸习俗 人生礼俗 消费习俗 岁时节令 民间知识 民间信仰 民间美术
民间手工技艺
7.民俗
8.传统医药 9.传统美术 10.传统技艺
根据上面列表的分类,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类型划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到4个学术门类,17个一级学科以及
民间舞蹈 戏曲 曲艺
3.传统舞蹈 4.传统戏剧 5.曲艺
7
民间杂技
6.传统体育、游艺与
8
3.传统体育和游艺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杂技
9 3.社会风俗、礼仪、
10 节庆
4.传统礼仪、节庆等
11
民俗
12
13 4.有关自然界和宇
14 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技艺、医药和
15 5.传统的手工艺技 历法
16 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视角
(一)东南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 第一类是口头传统。这一类是依赖口头传承和流传的民俗,在学术范畴上直接属于民间 文学的研究领域。它们以口头文学、口述历史的形式出现,具体内容可以划分到史诗、神话 传说、民间歌谣当中。 第二类是民间戏剧表演艺术。他们认为这一类在学术上也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但更 主要是以表演艺术的形式而存在。因大量运用道具、舞台、音乐等表演要素,是形式丰富多 彩的、综合各种民俗文化要素的表演艺术,而不像第一类的口头传统仅仅具有较为单一的口 头表现手段。 第三类是物质文化。该类型是某一种具体的器具或工具,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围绕着这种器具,存在着使用它的艺术、制作和加工的技艺,以及相关的表演、仪式,乃至 口头传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等。这些文化内容可以被视为该物质文化
别
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 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艺术学
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中 国少数民族艺术
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法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部门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 社会学方法、应用社会学、社会地理学、文化社会学、经济社 会学、社会人类学
(二)韩国对“无形文化财”的立法保护 在韩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民俗表演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民间艺人也作为 人间国宝受到精心呵护。从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的实施经验看,韩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原 初形态”是指曾被搜集到的、年代最久远的“那一个”。一经核实,这一形态便成为政府指定 的保护对象,被视为最初的版本。当这种最初形态被指定为“文化财”后,《文化财保护法》 的条例就不允许它在表演中再有任何变动。这为我们重新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 的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三)日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示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是指“演剧、音乐、工艺技术以及其他的无形文化的产出品, 对国家来说在历史上或是在艺术上具有较高价值的东西”(《文化财保护法》),具体的就是 指歌舞伎、能乐、文乐(木偶净琉璃戏)等,以及艺能(音乐技能)和陶艺、染织等工艺技术。 而且该法还规定,对被指定的无形文化财进行保存和实施记录整理,法律认定保护对象的正 式名称是“技能保持者”。 (四)日本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分类 日本法律中所提的“民俗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和“无形民俗文化遗产” 两大类。“有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概念大体上可对译为我国的“民俗文物”或“民俗用品”; 而“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概念,则大体上可对译为汉语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 “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有关衣食住行、生计、职业、信仰、年节岁时等方面的 风俗习惯、各种传统的民俗艺能(诸如民众在各种年节庆典或祭祀时所举行的表演与民俗活 动等)以及民俗技术等;而“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则主要是指应用于上述“无形民俗文化遗 产”概念所涉及的各种场景的衣物、器皿、民间生活的各种用具、物件和家屋等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
马迎胜 (2011年11月5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科学定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位: 1.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2.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3.现实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这三种定位都有其合理性,只因其所站角度有所不同,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其一: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第一条“本公约的宗 旨”中,站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视角,表述了订立公约的宗旨。一是强调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一个部分;二是强调了各相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赏,体现的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 普适性要求。 其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 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 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 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 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 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既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是现实社会中的 一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共时发展的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 会体系,既是促进其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措施,又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视角。 综上所述,立足于当今世界和中国本土的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综合考 虑文化、民族、现实等各种因素,应当在坚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确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研究的科学定位,构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学科体系。
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分类
1 2
1.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媒介的语言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 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3
中国非遗普查分类
民族语言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民间音乐
中国国家级非遗 代表性项目名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