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有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有深度的认识,才能构建学科的自足 性和合理性,也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畴,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学科研究关涉度高,完全可以在以往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组合、生成。所 以,我们的研究切入点,应当重在从已有的学科体系出发,将其研究范畴相重合的部分加以 清理,从而构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文化部组织编写的《民族民
-1-
间文化保护普查手册》的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如下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表 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对照表
序 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遗公约》分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的外延。 第四类是宫廷传统艺术,这一类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基发端于东南亚古代的上层社会—
—宫廷和王室之中,属于传统社会中精英阶层的文化,和长期流行于民间的那些口头非物质 文化有所区别。
总体上他们认为,东南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3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表演 特征,与当地的仪式和庆典有关。第二,具有明显的口头特征,与当地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有联系。第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直接或间接的承载了当地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是 民族文化传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58个二级学科。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 2: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学科门类一览表
中 学科门类
国 (4个)

物 自然科学
质 文 医药科学

遗 工程与技术

科学

及 学 科
人文与社会 科学
一级学科 (17个)
天文学 地球科学 中医与中药学 纺织科学技术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哲学
宗教
二级学科 (58个)
民族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世界民族 研究
体育科学
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
简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涉的共性学科。归纳起来为五个方面,即:史、地、艺、 文、俗。
(一)历史 1.综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哲学史、原始宗教、古代宗教、民族史学 2.分类:天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体育史 (二)地理 1.综合:地理学 2.分类: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 (三)艺术 1.综合:美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2.分类: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民族体统体育 (四)语文 1.综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2.分类: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五)民俗 1.综合: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社会学方法、应用社会学 2.分类: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天文学史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中医学、民族医学、中药学 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 建筑史、土木建筑结构、土木建筑施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美学 原始宗教、古代宗教、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中国少数民 族宗教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17
6.其它非物质文化遗 产
生产商贸习俗 人生礼俗 消费习俗 岁时节令 民间知识 民间信仰 民间美术
民间手工技艺
7.民俗
8.传统医药 9.传统美术 10.传统技艺
根据上面列表的分类,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类型划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到4个学术门类,17个一级学科以及
民间舞蹈 戏曲 曲艺
3.传统舞蹈 4.传统戏剧 5.曲艺
7
民间杂技
6.传统体育、游艺与
8
3.传统体育和游艺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杂技
9 3.社会风俗、礼仪、
10 节庆
4.传统礼仪、节庆等
11
民俗
12
13 4.有关自然界和宇
14 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技艺、医药和
15 5.传统的手工艺技 历法
16 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视角
(一)东南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 第一类是口头传统。这一类是依赖口头传承和流传的民俗,在学术范畴上直接属于民间 文学的研究领域。它们以口头文学、口述历史的形式出现,具体内容可以划分到史诗、神话 传说、民间歌谣当中。 第二类是民间戏剧表演艺术。他们认为这一类在学术上也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但更 主要是以表演艺术的形式而存在。因大量运用道具、舞台、音乐等表演要素,是形式丰富多 彩的、综合各种民俗文化要素的表演艺术,而不像第一类的口头传统仅仅具有较为单一的口 头表现手段。 第三类是物质文化。该类型是某一种具体的器具或工具,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围绕着这种器具,存在着使用它的艺术、制作和加工的技艺,以及相关的表演、仪式,乃至 口头传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等。这些文化内容可以被视为该物质文化

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少数 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艺术学
音乐学、戏剧学、戏曲学、舞蹈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中 国少数民族艺术
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法学 社会学
民族学
部门法学、国际法学、知识产权法学 社会学方法、应用社会学、社会地理学、文化社会学、经济社 会学、社会人类学
(二)韩国对“无形文化财”的立法保护 在韩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民俗表演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民间艺人也作为 人间国宝受到精心呵护。从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的实施经验看,韩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原 初形态”是指曾被搜集到的、年代最久远的“那一个”。一经核实,这一形态便成为政府指定 的保护对象,被视为最初的版本。当这种最初形态被指定为“文化财”后,《文化财保护法》 的条例就不允许它在表演中再有任何变动。这为我们重新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 的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三)日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示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是指“演剧、音乐、工艺技术以及其他的无形文化的产出品, 对国家来说在历史上或是在艺术上具有较高价值的东西”(《文化财保护法》),具体的就是 指歌舞伎、能乐、文乐(木偶净琉璃戏)等,以及艺能(音乐技能)和陶艺、染织等工艺技术。 而且该法还规定,对被指定的无形文化财进行保存和实施记录整理,法律认定保护对象的正 式名称是“技能保持者”。 (四)日本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分类 日本法律中所提的“民俗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和“无形民俗文化遗产” 两大类。“有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概念大体上可对译为我国的“民俗文物”或“民俗用品”; 而“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概念,则大体上可对译为汉语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 “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有关衣食住行、生计、职业、信仰、年节岁时等方面的 风俗习惯、各种传统的民俗艺能(诸如民众在各种年节庆典或祭祀时所举行的表演与民俗活 动等)以及民俗技术等;而“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则主要是指应用于上述“无形民俗文化遗 产”概念所涉及的各种场景的衣物、器皿、民间生活的各种用具、物件和家屋等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
马迎胜 (2011年11月5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科学定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位: 1.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2.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3.现实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这三种定位都有其合理性,只因其所站角度有所不同,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其一: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第一条“本公约的宗 旨”中,站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视角,表述了订立公约的宗旨。一是强调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一个部分;二是强调了各相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赏,体现的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 普适性要求。 其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 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 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 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 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 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既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是现实社会中的 一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共时发展的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 会体系,既是促进其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措施,又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视角。 综上所述,立足于当今世界和中国本土的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综合考 虑文化、民族、现实等各种因素,应当在坚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确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研究的科学定位,构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学科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分类
1 2
1.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媒介的语言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 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3
中国非遗普查分类
民族语言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民间音乐
中国国家级非遗 代表性项目名录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