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习惯--不再
为孩子吃饱吃好伤脑筋
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和习惯问题,但现实中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幼儿对成人精心配制的食物兴趣索然,许多教师也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感到烦恼。
1 满足幼儿对食物的好奇心
现象:幼儿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对于新接触的食物,也会经常发问,例如“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
对策:成人应及时满足幼儿对食物的好奇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比如,周末可以带孩子逛超市或农贸市场,当孩子小心翼翼地主动用手触摸生鲜食品时,不要因为会弄脏小手而阻止孩子,更不应以鲜活水产来吓唬孩子,而是应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认识食品,了解其名称、外形及主要营养价值,并将初步认识的食品购买回家烹调食用。
2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现象:不同幼儿对于食物的喜好不同,例如有些幼儿不喜欢吃“卡牙齿”、“难嚼”的青菜,有些不喜欢吃有特殊气味的胡萝卜、芹菜,有些不喜欢吃“张牙舞爪”的螃蟹。
不同性格的幼儿,饮食习惯也有差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
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更容易表现为发呆或说笑,而平时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则相对较快、较好地完成进餐。
对策:成人要增加幼儿对天然食物唯美的感官认识,让幼儿有机会充分地欣赏食物固有的美,比如黄瓜的清香爽口、玉米的整齐有序、火龙果的艳丽多姿、西瓜的多样色彩、带鱼的修长鲜美等,以激发幼儿对食物的亲近感,而不是生硬地逼迫孩子进食某些食物。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来塑造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比如,通过进餐中注意桌面清洁、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愿意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食物等,以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和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培养习惯要坚持“行为先”
现象:大多数3-6岁的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较小班幼儿更加清晰。
虽然大多数幼儿知道“挑食”的后果,但“说得到,做不到”的比比皆是。
对策:树立知行并进,“行为先”之饮食观——饮食营养认知与饮食行为并不完全同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应尽早开始。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有所缓解,但不良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则有碍健康饮食行为的确立。
为此,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应先入为主,而不是在幼儿已经形成了不良饮食行为之后再花时间
和气力“走弯路”。
综上所述,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须尽早开始且家园配合,家长和教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要求要保持一致:孩子能够进食固体食物以后,就可以让其在成人的辅助下自己进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不吃饭会饿肚子,现在不吃饭要等到下一正餐;家长和教师不要因为怕弄脏衣服和桌面而剥夺孩子自己进餐的机会;避免幼儿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以及成人追着孩子喂食等不良习惯;家长和教师不要以食物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否则聪明的孩子会因家庭成员要求的不一致或家园要求的不一致而轻易找到挑食偏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