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doc

“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教学设计方案】
按语:我省在 2008年秋季开始进入新“新课改”的实施,新课程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编写,而美术课较于以前的《美术欣赏》课有着明显的不同,新课程课本有很多新的东西,内容的整合上比以前较科学,里面增加“思考与讨论”、“学生活动”等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 ---- 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而要真正地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要做
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案例的每个环节。

课题:“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农村初中学校升学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素养不高。

一开始上《美术鉴赏》课时学生都觉得很费劲、很抽象,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情况有所改观,学生逐渐有感觉了,探究学习的能
力初步形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要求
学生观察和寻找身边与农村所发生的美术活动,(因为在农村里存在着很多民间美术作品)。

学生们对这个话题都感到非常兴趣,学生们通过
自己的观察、发现,可以把身边的美术现象都想到,而且思惟的发散,
甚至想到了省内的畲、苗族服饰织物、大部分地区的剪纸等。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四大问题层层递进。

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民间
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
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全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述。

从我国农历新年民俗活动情景中的各类民间美术品
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
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 ?”通过优秀作品欣赏,具
体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

其中玩具中又分为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四种;民间雕塑中又分为石雕、砖刻、木雕、泥人、面人和面塑六种。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举例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说明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
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目标:
综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心中有底了,我在
这节课中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掌握“ 民间美术” 的概念
②、理解“ 民间美术” 的艺术特征
③、了解“ 民间美术” 的形式表现
2、拓展目标:
①、认识学习“ 民间美术” 的意义
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提升目标:
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
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理念:
本课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欣赏 ,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我国璀璨民间美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介绍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我国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通过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
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强调“问题导航”的教育思想,以多种审美体验刺激学生感官,通过对民间美术的深刻理解,感受民间艺术的熏陶,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
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
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
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的情趣的目的。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讲授法、活动探索法、
讨论研究法,和课件演示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追求达到
较活跃的课堂气氛,及让学生能感悟体验中国民间美术之美。

教具准备:
课前搜寻了大量的数码拍摄、图片扫描。

并收集了存在于本地农村、
民间的学生身边的“ 民间美术”作品。

搜寻的教学资源包括:①农
村画室的“ 室画” (表现形式、内容);②民间的“ 守门狗”(雕
塑);③木偶戏的人物雕塑;④牛角雕作品;⑤家俱雕塑;⑦畲、苗民
族的服饰、织物作品;⑧根据课堂气氛需要的背景音乐等。

幻灯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
经过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初步设计
如下 :
1、温故知新 :对前节课《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内容进行温故,用幻
灯片放映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放映我国民间美术的一
些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教师引导讲述。

2 、导入新课 : 话锋转为 :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进入新课学习。

( 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1 中的第①项 )
——界定“民间美术”的概念。

3 、探究活动一 :提问引入问题,(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大学生观察身
边的民间美术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请大家说一说你熟悉的民间
美术 .学生们涌跃回答,列举了农村室画、农村守门狗石雕、木偶戏
的人物雕塑、牛角雕塑作品、木雕作品、家俱雕刻、面塑、对联、剪纸、
风筝、畲、苗族服饰织物教师一边做即时的总结和引导启发,课堂气氛活跃 , 参与面广。

教师小结 : 大家所讲的包含了民间美术中多种多样的种类 ,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分类吗?
——解决“民间美术的主要分类”问题。

(分类讲解,边结合教材
里民间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同时也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一些民间美术作品讲解。

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2 中的第③项。


括起来民间美术的分类可以分为:
①剪纸;
②年画;
③刺绣;
④玩具;(风筝、泥玩具、布玩具、活动玩具。


⑤民间雕塑。

(石雕、砖刻、木雕、泥人、面人、面塑。


4 、探究活动二: 提问引入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结合我们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 , 大家想一想——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 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讨论 , 教师一边讲解启发。

讨论后要求学生表述 , 接下来我进行小结 , 归纳“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 , 以及形式表现 ( 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1 中第②③项 )
①寓意象征性;
②“谐音”联想式;
③自由随意式;
④集体程式化;
⑤概括抽象式;
5 、欣赏活动:多媒体课件演示“民间美术”作品给学生欣赏,在课件中我采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平湖秋月》做为背景音乐,目的是创设一种情感情景,让学生自然启动审美思维,我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欣赏,让学生对身边的、本省的、乃至全国的(中华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综合的欣赏。

(这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2 中第①②项,以及实现教学目标 3 )
6.探究活动三 : 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题 : 谈谈民间美术的造型特
点 ; 传统文人画的造型特点;西方传统绘画的选造型特点 , 三者有哪些区别 ?
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并讨论我进行归纳 .( 这环节实现教学目标之中的第 2.3 项 )
民间美术造型特点:
①、民间美术的实用造物观念;
②、民间美术的自然性、地域性;
③、民俗性;
④、审美性;
⑤、创作材料、工艺的影响。

民间美术色彩特点:
①、色彩艳丽、对比鲜明;
②、有很强的实用性;
③、有很强的象征性。

民间美术精神内涵:
浅层:对吉祥幸福的渴求:驱灾避邪、纳福迎祥;(课件图片展示)民间美术中的口彩——吉利话
深层:对生命生殖的信仰:求生、护生;(课件图片展示)
7.总结全课
8.布置下课:布置下节预习内容 , 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结束语 : 同学们 , 再见!下课。

教学反思 :
按照这一教学设计上第一节课之后, 我初步感觉还是满意的, 毕竟我付出了一定的劳动, 课堂上从学生的参与热情中也得到肯定。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 , 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授课方法 , 过去讲的比较
多 , 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能不讲 , 老师的精讲也非常重要 , 但在这节课中我在讲的基础上加入了几个探究互动活动 , 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 一方面借助多媒体铺助教学手段 , 创设充满情调的教学情景 ,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这几个教学环节是互相紧扣的。

有人说“课改”没有现成路可走 , “课改”是摸着石头过河 , 对于这节课我进行了多角度的反思 :
1 、上了第一节课后 , 我觉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涵接上 , 表达还要自然一些 , 在以下几节课中我逐步做了调整。

2 、探究活动二之中,我觉得原来的教法平淡了一些,应该进行分组
讨论这样效果会更好,并且引入竞赛机制,哪一组的同学表述出了要点 ,就给这一组同学分数的奖励。

3 、课堂中要多进行激励性评价, 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较好的。

或回答得不够完整的都进行不同的激励性表扬 , 以发扬学生的个性。

通过调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的合作 ,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