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教学设计

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教学设计

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仁化中学谭利文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全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述。

从我国农历新年民俗活动情景中的各类民间美术品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通过优秀作品欣赏,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举例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说明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的学生处于转折期,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但是缺少科学的观察方法与训练,因而产生情绪。

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

这次教授的是高一A1班,该班形象思维很好,具有比较高水平的想象能力,但是注意力不持久。

虽在课程编制上讲授了较多不同门类的欣赏知识,但涉及民间艺术的部分不多,欣赏能力及基础知识还是较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
术与民俗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
赏能力。

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使学生明
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

难点:本课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
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五、教学策略: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分析─归纳小结”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调查研究我县常见的民间美术情况。

(2)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民间美术。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中国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定义投影
2、民间美术的门类
3、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
4、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语言特征
九、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想到贯穿所有民间美术的核心意义时,确定了课程内容安排了讨论环节,希望可以将新课标的思想更灵活的应用到实际教学里去,
2、在教学操作中,内容涉及面有些单调:局限于剪纸和年画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讲解,导致第
3、第4个环节在实际操作时有些冷场,如果扩大涉及面,丰富内容,可以制造更多的话题,引起学生更多的共鸣,教学会更成功。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十、课后自评:
本课总体设计本人觉得还是比较完善的,能很好的简介我国民间美术的品种以及寓意,学生也能较好的掌握。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寓意理解存在一些问题,如春联中“福”字为什么倒着贴等问题学生理解不到位。

其实,中国民间美术非常注重寓意的表达,通过谐音、象形等方式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以及喜庆气氛。

授课中通过具体作品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寓意是如何通过实践来表达的,如用谐音的鱼来表示对生殖繁盛和生活富裕的祝福;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来祈求富贵平安;用蝙蝠、鹿、鹤来表示福、禄、寿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