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摘要:《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转变,康德要做这一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并确立道德的一个最高原则。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准备和纲要。
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是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的思想。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分三个部分谈理性原则。
第一部分,从道德的普通理性知识过渡到道德的哲学原理知识。
第二部分,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部分,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考察。
下面将详细阐述对第一部分的理解。
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转变。
文章开篇就写到“在尘世之中,一般地,甚至在尘世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抛出一个道德的最高原则善良意志,接着解释什么是他所谓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是唯一的无条件的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的善,相反,除了善良意志之外,康德提到了有许多东西“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和可取的”,比如,思维能力方面的智力、机智和判断力;精神才能方面的勇敢、果断和执着;由幸运赠赐的东
西如权力、财富、荣誉、健康和幸福;以及各种精神气质如节欲、自制和沉静。
这些都是人们在普通的实践生活中理所当然地认同为善美的东西,康德也认为它们是善的,但与日常直观的看法不同,康德认为它们只是有条件的善,而不是绝对而无条件的善。
而且这种有条件的善,是需要善良意志去匡正的,“财富、权利、荣誉、甚至健康和全部生活美好、境遇如意,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就使人自满,并由此经常使人傲慢,如若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去正确指导它们对心灵的影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目的相符合。
”比如一个恶徒的沉着冷静,康德认为假如一个恶徒拥有这一善良品质会更加危险、可憎。
所以要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用善良意志去指正。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享有善的东西的人利用它们去实现某种目的,并且一方面这目的是善的,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作为手段对实现该善良目的是有价值的,我们才能够说它们是善的;显然,它们的善良性依赖于人们使用它们的方式、它们与别的东西结成的价值关系,特别是通过它们要达到的目的的价值性质,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善的——用康德的语言来说,如果有善良意志相伴随或以其为前提条件的话,那么它们就是善的,既然依赖于自身之外的环境关系,并且是受前提条件制约的,所以是有条件的善。
智力、勇敢、权力和财富等是善的,因为它们可被运用于诸如促进公益事业、维护世界和平等善良之举,但并非是无条件的善物,因为它们也有可能受邪恶意志支配而被运用于诸如偷盗、奸淫、杀戮等邪恶之行,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恶行,而且如康德所说,“成为最大的恶,是极端有害的”。
一个杀人凶手若是智勇双全,并且具有极高的判断力,那么当他逍遥法外,继续行凶作案时,他所造成的恶行一定会比他若是没有这些品质所造成的恶行要恶劣
得多。
康德指出:理性作为实践能力,也就是作为一种能够给予意志以影响的能力,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产生完成其他意图的工具而是产生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
这种意志虽然不是唯一的善、完全的善,但肯定是最高的善,它是其余东西的条件,甚至是对幸福要求的条件。
理性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的行为,理性就像动物的本能一样,有控制行为的作用。
这样康德就找到了理性在活动中的两种功能:一个是获得幸福的条件;另一个是获得幸福的同时,显示出一种自在的善良意志。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善良意志就表现为人类为了责任的行动中,这是善良意志在人类行动中的具体体现,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通责任来表现的,“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只能出于责任。
”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合乎责任原则的行为虽然不必然善良,但违反责任原则的行为却肯定是恶邪的,在责任面前一切其他动机都是黯然失色的。
一种行为只是出于责任,以责任为动机,才有道德价值。
如康德所举的买卖双方的例子,在交易场上,明智的商人对每个人都保持一致的价格,买卖的确是诚实的,但却不能
使人相信商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责任和诚实原则,而是因为那样做有利于他。
这种行为不是出于责任,而只是单纯的自利的意图。
为了使人更准确的把握责任在道德生活中的功能。
康德把它归纳为3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与行为是否合乎责任,而在于它是否出于责任。
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
从而,它不依赖于行为对象的现实,而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愿原则,与任何对象无关。
第三个命题是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
三个命题归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达到的结果,也不在于所期待结果假借而来的任何原则。
康德认为人们一直在利用这一原则判断是非善恶,哲学理性必须建立在这一由普通知性所得出的可爱的单纯的基础上。
但是,普通知性常常受到来自经验的爱好的冲击,为了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纯洁性,哲学理性必须对这条责任戒条的来源和正确性作进一步探索,对我们的理性作彻底批判,否则就不会心安理得。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