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贸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国国务院9月27日公开印发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了金融、航运、专业、商贸、文化、社会六个领域的开放,29日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这表明中国(上海)自贸区进入实质运行阶段,也表明中国进入了“再开放”的新阶段。
中国(上海)自贸区推行的力度和速度都是让外界始料未及的。
自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上海调研后,在这短短半年时间破除了巨大的阻力,予以大刀阔斧的予以快速推进。
中国(上海)自贸区开放涵盖的范围较宽,对比之前开放的力度也较大,目标还希望能够通过先行先试取得成功和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复制和推广。
这都让中国(上海)自贸区和当年中国深圳一样,成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
换言之,中国也通过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这以标志进入了“再开放”阶段。
一、上海自贸区究竟为中国带来什么(一)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上海自贸区是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在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等很多方面,都将会有新的突破。
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如此巨大而主动的自我开放,是前所未有的尝试。
开放趋势面前,一切攻击都会被历史粉碎。
”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对于上海自贸区赞赏有加。
她说,以往我们名义上为了保护本土企业,实际上中国的核心技术并非靠保护得来,反而保护了落后产能与渗透到几乎一切市场领域进行审批的政府权力。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显示有关方面意识到,重商主义与权力的叠加,已经让中国市场经济举步维艰。
(二)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此次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自由贸易,比如跨国企业的资金账户管理,金融人才的交流,外资金融业务的管制放开和随之而来的服务技术的引进等,也就是要素贸易的开放。
舆论正烘托出这样一个氛围:资本项目开放值得期待。
这是上海自贸区非常关键的一点,也是相关部门提出担忧的地方。
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从保税区到自贸区,很可能沦为换汤不换药。
但是,货币自由的原则是,打开一道缝,就相当于开了一扇窗;开了一扇窗,就相当于开了一道门。
(三)一场制度改革的“大戏”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指出,上海自贸区核心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
当年以深圳、浦东为代表的沿海经济特区打出的牌是优惠政策、特殊政策,今天上海自贸区的杀手锏则是制度创新。
“以开放倒逼改革”,这是很多人对这一重大举措的评价。
二、上海自贸区为中国经贸发展带来了正能量(一)宏观层面1、制度层面:上海自贸区将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通过先行先试,使上海自贸区形成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两个基本原则的接受,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中由相对保守到相对主动接受的转变。
上海自贸区实际上就是中国新一轮改革蓝图的缩影。
2、政府层面:上海自贸区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角色将从领导者变成服务者。
首先,上海自贸区将推动政府从审批型向监管服务型转变,要素价格市场化如利率、汇率市场化等将推动央企和国企市场化改革。
其次,政府希望更多企业参与政策制定。
以前是企业问官员,你有什么政策?这是老思路,企业被动服从政府政策。
这次自贸区的新思路是政府官员问企业,你想要什么政策?政府倾听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服务,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条件,希望政府怎么做,然后,政府再根据企业的意见,来出台具体政策措施。
3、监管服务层面:上海自贸区形成扁平化、高效的监管服务模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是以服务贸易为主,服务部门被要求做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原则。
以服务贸易为主的上海自贸区监管部门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区分开来、设计好,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创新。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已明确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六大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
但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仍在限制投资之列;各级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站)、广播电视频道(率)、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则属禁止投资的范围。
4、法律层面:首先,行政法制方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的服务模式;其次,就自贸区的法治建设而言,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和国际贸易,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金融等方面的法律依然与国际惯例存在巨大差距和严重滞后。
这就需要在借鉴、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迎头赶上。
否则,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型驱动和创新发展,进而最终导致错失良机,贻误发展。
因此,应当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援助等多元化解决机制。
5、产业升级层面:上海自贸区试验是以服务贸易为主,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压力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转型代价,需要中国将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延伸到绿色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环节。
上海市早在十八大之前就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
相信上海自贸区将形成新的开放举措,助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将扩大服务业开放。
6、金融市场层面: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创新主要被锁定在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业务,预期争取成为全球人民币创新、交易、定价市场和清算中心,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7、金融创新层面:试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上海自贸区金融业创新的最大亮点是先行先试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加强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商业银行提升管理素质。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银行业构造了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限制性的准入和退出使得大银行、小银行,好银行、坏银行都能在竞争中相安无事。
由于缺乏价格竞争的这一基本手段,银行竞争焦点只限于对存款规模的追求和对贷款质量的把握,这种不完全的银行竞争导致了银行服务出现局部过剩。
利率市场化让国内商业银行拥有了全面竞争的价格手段,促进了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银行业构建了一个优胜劣汰机制,能够及早成功实现管理转型、业务转型的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将脱颖而出。
同时,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里,控制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为以规避利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创造的了条件。
在自贸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
虽然这次负面清单中限制了很多人民币离岸业务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比较集中在财富管理的金融领域,但是,上海自贸区支持这种从前端的“产业金融”向后端的“商务金融”延伸和转型,打造“物流金融”、“租赁金融”、“仓储金融”、“航运金融”等创新金融业务,对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由此推动的服务业繁荣格局至关重要。
8、银行层面:上海自贸区支持实体经济、为企业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提供金融服务上海自贸区要求银行业在自贸区里面主要围绕支持实体经济、扩大服务业的开放,以及为投资体制改革以后的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提供金融服务。
如很多企业走出去很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金融服务资金的获得有问题。
上海自贸区离岸业务今后为对外投资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包括并购贷款、项目贷款等。
但是,自贸区内金融业务的事中、事后监管,也对银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上海自贸区为各行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上海自贸区助推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虹吸投资服务业入驻,企业在自贸区内人民币业务和整个外汇市场运营模式完全与国际接轨。
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中国企业对外的扩张和经营环境,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需要。
企业法人将可在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个人暂不施行。
上海自贸区加快开放中国金融业的投资融资业务,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将调动全球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能力,助推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1、虹吸金融服务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等。
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的11 家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发及上海银行8 家中资银行,花旗、星展2 家外资银行,以及交银金融租赁1 家金融租赁公司。
相信上海自贸区将对金融服务业入驻产生虹吸效应。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无疑会对资源要素产生虹吸效应,使得资源要素流向上海。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使得一些民营企业本不能进入的行业对所有企业开放,再加上自贸区内的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便利化等优惠政策,将对一些优质企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而另一方面,在引资方面,上海自贸区基于市场和政策上的优势吸引世界500 强和知名跨国公司等优质企业入驻。
2、提升航运服务业: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
自贸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尤其显著,会带来更多的航空货源,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浦东机场的航空货运枢纽港地位。
仓储是物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物流运作里的关键节点。
随着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自由流通以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进出口贸易会更加活跃,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势必带动国内贸易的流通,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仓储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商贸电信服务业部分开放: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对外资开放,涉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呼叫中心以及其他电信业务。
上海自贸区将是外资电信服务业进入中国的跳板。
4、扩大开放专业服务业:在律师服务、资信调查、旅行社、人才中介服务、投资管理业务、工程设计,以及建筑服务等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