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摘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
可是,在我们一味关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用的同时,如果不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
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枚双刃剑。
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问题。
就连计算机使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份也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难题”,仅仅为了让计算机避免混淆2001年与1901年,一些专家估计全世界就已经付出几千亿美元的代价。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在不断前行。
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发展。
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科技,人类社会在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不要说我们不能轻松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不能方便的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不能乘坐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不能穿到各种漂亮的衣服。
我们甚至不能用火,不能建造现代化的住房,甚至我们也将不能生产各种粮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文明!人类将一直生活在不开化的史前文明阶段!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社会。
到了21世纪的今天,科技甚至成为了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一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决定着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与劳动方式,它不但使生产力在量上增加,而且使生产力在质上发生飞跃,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开路先锋。
在当代,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首先在实验室被创造出来,然后为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福音。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中,在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仅占10%-15%,而到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40%。
到了70年代,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增长所占比重已达到50%-70%,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0%。
这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进步对当代经济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的生产部门的产生。
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等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使人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农业为例,应用遗传工程技术,通过切割和重组植物遗传密码,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植物产品,提高植物固氮能力和光合作用,这对解决能源危机,降低农业成本,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产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不幸的是,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它的问题。
1945年8月6日,当爱因斯坦的助手杜卡斯告诉他“今天早晨,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OWeh!”爱因斯坦喊了一声,德语中痛苦和绝望的呼叫。
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回忆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时的情景的时候说,“有几个人笑了,有几个人却哭了,大多数人惊呆了,一声不响。
我心中浮上了古印度圣诗勃哈加瓦基达中克里希那试图说服王子执行他使命的一首诗:‘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
这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在这之前,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
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背负上了沉重的环境包袱。
科技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科技。
科技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方便的时候,也让太多的人成了科技的奴隶。
在美国大城市,汽车往往开的起来,却停不下来。
而交通堵塞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现代词进入了词典。
据统计,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因交通堵塞拜拜浪费46个小时,每年造成损失630亿美元。
人类向往自由而发明了汽车,到头来却丧失了自由。
据一项调查显示,正是那些最新出现的大量高科技产品害了大家,众多新技术产品识人变得效率低下、精神紧张,而宝贵的时间、管理的能力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已经成为富有技术短缺时间的一代。
接收调查的500人都表示,现在比以前更为忙碌,但是仍感觉自己落到高科技的后面。
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PDA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落后于别人。
92%的受访者认为,在他们身上,高科技的优势并灭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而60%的人承认每周至少三天时间让他们感到压力。
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慌——塑料。
塑料这一可与金属一决雌雄的发明,使人类一度欣喜若狂,可现在人们却不得不为如何处理它而煞费苦心。
蟑螂曾经被誉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但是塑料却使蟑螂相形见绌,也许塑料几百年不能降解的无奈,会带着人类历史进入下一个冰河时期。
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汽车。
汽车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几乎同鞋子一样必不可少。
然而也正是这柄锋利的“双刃剑”,不仅制造了频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而且还是消耗能源的无底洞和大气污染的移动污染源。
祸福未卜的午夜凶铃——手机。
手机的发明无疑给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就在手机备受人们青睐时,关于手机无线电波辐射是否会伤害人体DNA并杀死肿块的细胞修复系统这一话题,前后矛盾的传言漫天飞舞,让人不知应该相信谁。
魔鬼签订的未来契约——转基因。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似乎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成为人们攻克重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的一把钥匙。
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实用化,却渐渐改变了模样,经转基因技术“任意修改”过的生物释放到自然界后,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甚或对人类健康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对此人类忧虑重重。
为什么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还会危害人类呢?一些学者把它归咎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这是错误的。
法国著名科学家约•居里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技术成就的人。
科学技术不是,也不可能是邪恶的力量。
科学技术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取决于一定生产关系下的人。
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正如陷入流沙一样,人类将陷入他自己非凡能力的陷阱,人类对自然干预手段越高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越大。
最终的结果终将毁灭人类自身!三、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讨论产生科技双刃剑效应的原因。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说,人类在诞生之初,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没有某些动物那样强悍凶猛,也没有另一些动物那样灵巧敏捷”,所以,他本来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
但由于人和其他动物毕竟不同,他能“思”而其他动物不能,为了能生存下来,他就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这就是科技的起源。
所以,科技的诞生之初,其原意是为人类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服务,人类发展科技为了克服“自然对人的奴役”,进而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实现对不自由的一种突围,所以,也从这个意义上使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对人有益一面的巨大价值。
但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科技却越来越表现出双刃剑效应,这肯定是原始人所未能料及的。
双刃剑效应的出现有必然性吗?回答似乎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虽然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但同时却又是一种时时处在“超前”中的存在。
即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属于以过去为起点的现在,但又不仅仅属于“现在”,因为他会“思”,他始终以“未来”引领着“现在”,一个人“现在”的生命总是伸展于“已经”和“尚未”之间。
这种“超前”表现在自然人面前,就体现出了“计划、准备、顽强、贪婪”等种种特性。
所以,有时,即使“当生理欲望已平息,意志仍要提出要求”。
在人类的这种“超前”特性面前,科技也就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以至任何一种科技发展上的可能性都有可能在这种“超前”行动中被发现,被延伸。
于是技术物体的存在意义就不仅在于“它的机能在外界机置中产生的结果”,而且也在于它们载有的、使之获得“后代”的“未饱和”现象的“生殖性”,所以技术体系就总是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完整的方向发展。
这种“生殖”、“饱和”趋势是如此之快,如此不可抵挡,以至现在有人惊呼科技已越出了“时间”的界限,使人越来越对它失去了驾驭的能力。
那么,人类又为什么会对它失去这种驾驭的能力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人类虽然在本性上就有推动它发展的动因,却无法保证它的发展处在正确的轨道上。
首先,正如玻姆等众多科学家指出的那样,科学理论并不能做到正确反映客观上可证实的世界,它能提供的只是范式,不仅“每一理论和每一仪器都只选择了在质和量上均为无限的总体世界之一定侧面。
”而且,在原子和亚原子水平上,量子理论还表明了“观测仪器跟观测对象之间的不可分性”。
对此,波普尔则强调“一切理论都是假说,并且始终是假说:它们是和不容置疑的知识相对立的猜测”。
其二,技在形成中都已包含着无数的偶然因素,它的发展过程有时恰如“乡村原野上形成小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