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经济政治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汉书》记载:“秦兼天 下,……汉因循(秦制)而不囿, 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 改。”试结合两汉的有关制度加以 分析说明。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因循秦制: 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秦朝的监察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3,目的:控制人口, 剥削农民, 以加强封建统治.
课堂小结:
经济制度(编户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选官制度(察举制)
史实: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汉承秦制 特点: 有所损益
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秦朝的监察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废除秦朝苛法 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5.《贾谊· 治安策》建议: “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 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 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爵位 C.推恩令DFra bibliotek继承西周分封制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6.“汉承秦制”主要体现在
①中央机构的建制
②地方行政区划
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1,原因:汉武帝后期, 疆域大扩展,需 要加强朝廷对全国范围的控制. 2,内容:
治所 (无适所治
所治有定处) 高于郡守)
3,演变(东 官阶(低于郡守 汉)
职权(监察官 地方军政长官) 4,评价:建立之初起到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的作用,然而,发展到后来,刺史却成为拥兵自 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④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7.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 的主要依据,这主要是因为
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国家行政组织的瘫痪 C.乡党舆论被官僚家族支配 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8.两汉编户纳税服役多少主要依据
“随时宜”而改:
废除秦朝苛法;
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2.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 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相权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
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
三,察举制——选官制度
1,含义: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一科最重要.
2,目的:扩大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汉高祖下求贤诏,开汉代察举制先河
汉文帝作为选官制度加以确立
3,演变: 汉武帝发展 完备 东汉中后期 德才 门第族望
为封建国家选拔一批有用之才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发展
A.人口多少
B.身份高低
C.资产多少
D.土地多少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9、枚皋“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 上得之大喜,如入见……善之,拜 为郎,使匈奴。”这种选拔人才的 方法为
A、察举 B、征召
C、自荐
D、科举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0、编户制度实质上是 ①行政管理制度 ③土地制度 A、 ① ② C 、③ ④ ②赋税制度 ④人口普查制度 B、 ② ③ D、 ① ③
一,编户制度
1,含义: 西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 年龄 性别和 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 役与兵役的依据.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 户齐民.
政治: 行政管理制度 田租(按亩纳税,交纳实物) 2,特点: 经济: 赋税制度 算赋(丁税) 口赋(儿童税) 更赋(代役税) 徭役 兵役
二,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
1,原因:
历史—— 楚汉战争中,刘邦为集中力量击溃项羽,陆续分封 七个异姓王,以获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主观目的——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王, 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
2,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解决 措施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 ②汉武帝 推恩令(削减王国面积) 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3、汉武帝最终解决王国问题的 基础是
A.中央政府实力强大
B.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提倡儒家思想
D.实行休养生息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4.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 制度的变化是
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