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加爵事件大讨论概要

马加爵事件大讨论概要

马加爵事件大讨论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教育界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3月28日晚7:00在研究生会办公室召开“解析马加爵”座谈会,教科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等近二十位学生代表到会,教科院的郭娅玲老师作为特约嘉宾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对马加爵事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就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德育)、自我教育及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谈及政府角色的扮演、大众传媒的良心、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本期“视点”就这次座谈选择要点进行专门报道。

时间:2004年3月28日晚地点:研究生报会议室主持人:陈卓嘉宾:郭娅玲(副教授)教育体制问题主持人: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全国震惊。

报纸上关于这个案件的报道铺天盖地,各方面的讨论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对于他的杀人动机和原因,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打牌时邵瑞杰指责马加爵作弊,而后两人在争吵中又吵出其它的事情,刺激了马加爵萌生了杀人的念头。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郑同学(教科院):我看到南方周末这样一则报道——《还原马加爵》。

文章提到,媒体对马加爵一案的报导非常多,有不少评论认为他长相凶恶、性格怪僻,是变态杀人狂,并且刊登了一张马加爵刚洗完澡的照片,看上去一脸杀气。

但是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我个人认为马加爵产生杀人动机有外因也有内因。

外因:家庭贫困,有自卑心理,不善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不能很快融入集体。

打牌时马加爵被指责作弊,邵瑞杰与龚博的行为使他产生心理抵触,引发了杀机。

内因: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由此可见,学生管理问题值得重视。

个人认为,除了在知识、行为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引导。

情感、心理管理并不是虚空的,可以通过外在的信息交流进行管理。

如辅导员应经常和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在情感、心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而目前的情况是: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机会很少,少有的谈话却多数是在学生犯了错误后才进行的,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成效。

据调查,高校贫困生70%以上对处境不满意,这种情感的失衡急需找到宣泄的空间,除了向同学倾吐外,老师的引导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持人:马加爵曾在高中时有过一段失踪的经历,后来他解释说是去贵港看海,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相信。

但因为他出走后一改从前的懒散模样,发奋读书,并考上了云南大学,所以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在追究这件事情。

郑同学:这正是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

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分数高能代表优秀,而真正的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都被分数掩盖起来,被人忽视。

马加爵的这种突然转变究竟出于何因,与他后来的行为是不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我们不得而知。

邹同学(文学院):我国先行的教育体制,几十年来一直只关注学生成绩、考分,已经严重地偏离了教育的宗旨——育人,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将何以健康成长成才?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持人:有媒体说马加爵残忍无血性,但在马加爵父亲眼中,儿子“哪象个杀人凶手”?绝命书中马加爵没有提到什么理想、抱负,也没有过多的悔恨,他从头到尾回忆的都是儿时伙伴给予他的细微的关怀,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马加爵情感方面对温情的渴求呢?马加爵虽然内向,但他在刚入大学时也曾试图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融入大学的文化,他的努力并不没有得到同学的认同,反而遭受同学的嘲笑,这使他原本敏感的心灵更为乖戾。

我们相信在交往中应当与人为善,但周围环境却将马排斥在外。

而我们每个人不仅身处这种环境之中,而且又都是这种环境的缔造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刘同学(教科院):马加爵为什么走上杀人这一道路?我看到两个细节:一、杀人只因为最要好的朋友一句话伤害了他的感情;二、他准备杀第五个人,只因一饭之恩而未出手。

这都是非常细小的问题,但在马看来意义却迥然不同。

杀邵只因觉得自己失败,放林一马也只因感恩于他对自己的关怀。

“韩信一饭,报以万金。

”现在社会人情冷漠,缺少关怀,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甚至做到以德报怨。

罗同学(文学院):余杰在《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提到这么一件事: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自己的同胞。

受害者的家人竟然写信去安慰凶手的父母。

余杰以为这封信战胜了邪恶与死亡,体现了人性的高贵和宽容。

而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是马加爵的父母已经不敢出门。

马的父母不应该只受到指责,这一事件是五个家庭的悲剧,对此我认为社会的人文关怀是不是应该更多一点呢。

有些人不能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他人,甚至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心理。

主持人: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巨大的压力,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刘同学(教科院):内因决定外因,我认为人的主动选择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要加强自我教育。

如果我处在马加爵的处境,我会进取、超越,而不是沉沦、堕落。

现在社会人情冷漠,不公平现象很严重,个人努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是农村来的,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不懈地努力着。

马加爵也奋斗过,但到大学却不能超越了,什么原因呢,这时候个人奋斗的信念已经不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撑力去对抗外环境,所以他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放弃,最终走向了毁灭。

刘同学(数计院):为什么大学时心理就不平衡了?大学生为什么就失去方向了呢?刘同学(教科院):恐怕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的承受力的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心理出了问题。

像马加爵这样的极端者是少数,而需要情感关心、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却不是一个少数,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校园环境复杂化的今天。

学校狠抓专业学习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忽视了这一点,各种问题可能接踵而来。

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张同学(文学院):马加爵案件的发生,我认为社会这个大环境没有可以开脱的借口。

马会变成这样是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向命运抗争的农家子弟的处境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们抗争的道路也越来越狭窄了。

朱同学(文学院):传媒舆论中,马加爵罪大恶极。

但我同情马加爵。

马加爵是从贫困山区一步步走进大学校园的。

今天的高校中贫困生不算少数,他们的发展有两个极端,或者坚忍奋进、自强不息,或者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马加爵走入的是后一个极端。

从山沟沟走进大学校园,山外的繁华让他措手不及,在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说实话,我也曾有类似的情绪,看到你努力才得到的东西别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拥有,不免会产生对自身努力的否定。

杨同学:国家有扶贫工程,学校设有贫困生补助。

发放贫困生补助,这原本是出于关心,但它的结果却造成贫困生被人为地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灰色群体。

贫困生在得到关心之同时,却背上了思想的包袱。

易同学(教科院):我觉得马加爵事件是社会的悲哀。

城乡物质差距的日益悬殊是重要原因。

我们计算一下农村每家的收入,一亩地700到800斤,每百斤80块。

全家不吃不喝,一年的全家收入也只够供一个大学生的高额学费。

学费尚且如此,生活费用更成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能专心地学习?许多贫困生到大学时成绩明显落后。

更重要的是贫困生80%以上有心理包袱,大大高于一般学生。

这一问题不是教育和社会人文关怀可以解决的,需要政府的关注。

政府要出台有效的政策,解决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

郑同学: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要改变环境。

贫困的家境导致马加爵的自卑、压抑的心理,无法融入社会。

试想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贫困学生可以安心地读书,就会降低不幸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再配上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相信社会犯罪的比例也会下降许多了。

刘同学(教科院):我认为应重视自我教育,尤其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个专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慈善组织一直倡导这样一个原则:“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他自己。

”朱同学:或者说是环境与自我的互动更准确一点。

我们虽然不可能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环境。

一方面,社会为我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更宽松、温暖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个人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

嘉宾观点主持人:郭老师,您好!您是德育方面的专家,请您给我们谈谈您对这件事的看法。

郭老师:马加爵事件,我一直非常关注。

看到马加爵落网,我却没有感觉到罪犯被抓的痛快;相反,我内心十分沉重。

这是一出悲剧,尤其是对教育而言。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关心弱势群体这个话题已经为人们所关注。

弱势群体不单指经济上的贫困,有的人终日躺在病床上尽管他有权有势,有的人只身一人身处异地孤独无助,这些人同样也属于弱势群体。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多给人关怀,这种关怀不一定是物质的,更多的时候它可以是情感、精神层面的。

马加爵杀人也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他认为同学侮辱了他的人格。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啊,如果当时有人拉他一把,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惨剧发生。

所以,今天我们提倡要加强人文教育,加强爱心品质教育。

理解、关心、尊重是基本的爱心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可能学会接纳他人,包括不同个性、不同条件的人。

接纳、理解及欣赏是健全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

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有一点让我很高兴:同学们不满足于相互之间的交往,也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

但我认为大家应该认识到在交流中,老师和学生都应采取主动,也许学生的主动更重要,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找老师谈,相信老师都会很乐意地帮助大家的。

就受教育者个人而言,同样的背景下,不同人选择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道路,这一点值得深思。

马加爵的自我毁灭,主要是缺乏人生目标和信念。

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信念,遇到问题就容易动摇,经不起生活风浪的冲击,再加上缺少与人的沟通交流,就很容易走极端。

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决不是一句空话。

相关话题主持人:有个问题我很疑惑:在我们看来,马加爵的犯罪事实已经很明确,为什么还有律师要为他作无罪辩护?罗同学(法学院):无罪辩护是一个法律程序。

对可能被判死刑的人按法律规定应给予他司法援助,即使马加爵没钱请辩护律师,法院也要为他指定辩护人。

主持人:媒体报导这一案件是“法律的胜利,社会的胜利”,网上有帖认为是25万的胜利。

对此各位有什么看法?罗同学: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可以考虑加大经济刺激。

其实社会上关于见义勇为是否要奖励已有讨论了。

谢同学: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大案特案很多,为什么唯独马案会得到全国范围的关注?罗同学:可能因为马加爵身份的特殊性,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另外也许新闻媒体的渲染也是一个原因。

张同学: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媒体炒作,炮轰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觉得不能对教育期待过高,学校的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成长的全部因素,把压力都放在教育上,这不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