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戏剧的本质是什么?历史上曾经有哪些关于戏剧本质的学说?戏剧本质略谈刘秋岑(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200 )【摘要】戏剧是“一种演员当众表演角色的故事”的艺术,在西方戏剧实践历经了两千年后,这种观点已经为我们大众所广泛接受。
而一在西方戏剧产生之后对戏剧本质的探讨与争论就开始了。
从亚氏的“模仿说”到后来的“冲突说”、“情境说”、“结构说”、“观众说”等,西方戏剧创作理论不断发展,对戏剧本质的探讨不可胜举。
本文试对戏剧作为一种创作、表演、观赏的综合的艺术的探讨,并结合相关的戏剧本质学说,希望对戏剧本质有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戏剧本质、特征、剧本创作、表演、观众、模仿、情境、结构、冲突Outline for the Essence of Western DramaLIU Qiuce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200)【abstract】The conviction that western drama, being existed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is kind of art that is performed by actors before the audience is largely held by people nowadays. Once the western drama came into being, the arguments about its essence had begun: from Aristotle’s th eory of imitation to the later theory of conflict, situation of play, audience, etc, the theory of drama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text, together with mentioning the concerned theory, is going to probe into drama about its play writing , actors’ performan c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udience , hoping to highlight the essence of the drama.【key words】essence of drama; features of drama ; play writing; performance; audience; imitation; situation; structure; conflicts.戏剧产生的本质在于人类具有的扮演本能和天生的希望观看扮演的内在欲求。
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宗教和科学三个阶段: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幻想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对客体施加影响与控制,以模拟表演、仪式装扮、较强的功利性为显著特点;随之而来的宗教则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要,注重陶冶人的灵魂,其中的祭祀仪式通过化身表演的方式表现神话故事、集体性情感等。
自然地、不是巧合地,巫术、宗教仪式中表演因素便成了戏剧最早的源头,在公元前5、6世纪从古希腊祭祀酒神大典上的化装歌舞表演中诞生了的古希腊戏剧成为了西方戏剧的始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从古希腊悲喜剧开始,戏剧经历了漫长千年历史,从古希腊戏剧作为西方戏剧的童年期,到中世纪的宗教剧时期,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19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时期,20世纪的现代派戏剧时期,各个时代剧作家、演员们,戏剧理论家借鉴前人经验、自我创新、探索,成就了现在鲜活灵动、魅惑人心,异彩纷呈的综合的戏剧艺术。
戏剧是“一种演员当众表演角色的故事”的综合艺术,从而它带有与其他艺术相似抑或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
另外,这种综合艺术涉及了剧作家写、演员演和观众看的艺术(当然还不包含戏剧评论家的评的艺术)。
一、戏剧的特征假定性特征。
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幅画不是真的山水,一部电影是光与影塑造的艺术形象。
而对于存活于舞台上的戏剧来说,观演双方达成的“契约使得戏剧的假定性更为突出。
画作与电影只是传情达意的媒介,而戏剧在传情达意的时候还需要一个展现的场所——剧场。
它是演员当众表演、观众当场观看的地方。
当观众一走进剧场,一种默契、一种约定俗成便成为不可或缺的规则而被默然认可,即戏剧的假定性。
这种假定性缘于戏剧舞台时空、场所布景的限制,具有两重性质:纯粹的虚拟和演员、服装、道具的真实。
台上表演者”假戏真做”,台下的观众“视假为真”,戏剧的假定性要求了双方的相互的默契。
综合性特征。
我们说戏剧是一各综全艺术,是基于它的基本风貌来说的。
戏剧是一种鲜活生动的艺术样式,是流动在时间中、展示在空间中、存活于感受中、体验和认识当中一系列过程与事件;它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这些艺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创造出新的审美特质。
换句话说,它是一次集体性的劳动的结果:剧作家提供戏剧文学剧本,美术家、化妆师、灯光师、通力合作完成舞台布景设计、人物造型,导演指挥(后来才出现的),音乐师完成戏剧音乐、唱腔创作,演员通过自己形体表演展示整个剧情。
正是这种综合性,才能带来全方位的审美享受。
冲突性特征。
戏剧在本质上是行动的艺术。
而要使动作充满戏剧性,靠下意识的动作、有意识的冥思苦想是不能满足的。
只有戏剧冲突才能赋予人物动作以单纯强烈的目的,并使实现目的的一系列动作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与统一性,迅速向前发展的动势。
而观众欣赏的也正是动作所昭示的冲突,体味人物隐秘的灵魂和起伏的命运。
剧场性特征。
“当观众走进剧场,一张小小的戏票就剪断了他们和日常杂务的联系。
”朱光潜如是说。
一进剧场,观众的社会地们立即模糊,他们成了一个集体,有了个共同的身份。
剧场成为了一个情感体验的“场”,观众不仅对表演的戏剧进行欣赏与评断,还直接与演员进行间接的交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与情绪交流。
二、剧作家写的艺术剧本往往是现代读者认识戏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们也常用“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来形容它对于戏剧创作的重要性。
但是,应该清楚地是,剧本并非是与戏剧一同出世的,它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剧本,一般认为是“以代言代的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它被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可称为“戏剧文学”,但它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在戏剧领域内作为戏剧活动的基础与起点,是戏剧演出中行动的依据和演出活动的蓝本。
尽管在戏剧发展的早期,戏剧活动是没有完整的文字依据的,其演出内容一般是口耳相传的故事、神话,抑或是习俗程式化的搬演,但随着戏剧活动的成熟,一方面成功的演出被演出人员以文字整理记述下来,一方面从事戏剧活动的人开始创作新的内容的戏剧,慢慢地,剧本创作成为了戏剧活动的重要准备阶段了。
由于戏剧的真正价值不只在于读起来动人,更在于要演出来同样动人。
因而剧作家要熟悉以表演为中心的的戏剧舞台的基本规律,创作要有舞台敏感性,并依据生活,挖掘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并将之提炼成为行动性的语言,创设理想的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结构,从而表现行动,表现主题。
1.“情境说”最早认识到情境之重要性的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他是戏剧本质“情境说”的源起者。
在他看来,情境乃是戏剧作品的基础,因为人物性格取决于情境,艺术家只有某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定性为艺术情境,才能为人物性格找到推动力,例如,在以模仿人的动作为表现方式的戏剧艺术中,情境必须和人物动作、动机相联系,所以,戏剧中情境比人物性格理重要。
他的情境明确地指向了“家族关系、职业关系和友敌关系”,也可以说是指人的内在生命活动的存在形式。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对情境更为重视。
他认为,戏剧不仅是人类的真实行为最具体的模仿,它也是我们用以想象人的各种无境况的最具体形式。
在他看来,剧作家进行戏剧创作主类似于用戏剧情境为人物测试各种情感和精神空间的可能性,以此向观众扩展他们作为的人类的经历。
另外,普希金,在一篇文中谈到了“假定情境”,认为剧作家必须具有“在假定情境中的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
如此,戏剧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发展的契机,是情节发展的基础。
2.“冲突说”狄德罗在强调情境的重要时,谈到“戏剧情境要强有力,要使情境与人物性格发生冲突,让人物的利益互相冲突。
不要让任何人物企图达到他的意志而不与其他人物的意图发生冲突,让剧中人都同时关注同一件事,但每个人各有他的利害打算”。
但真正构筑了今天我们称为“冲突说”的却是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他将亚氏的戏剧结构三段论与辩证法结合,认为:戏剧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这个冲突还没爆发,但是在进一步发展中要暴露出来。
结尾则要等到冲突纠纷都已解决才能达到,落在头尾间的则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冲突的人物间的斗争。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明确地阐述戏剧是表现“意志冲突”的。
美国戏剧家劳逊则试图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伸为社会性冲突,并把冲突性视为戏剧的基本特征,他指出: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个人之间,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自觉意志被运用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可以理解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强度就足以导使冲突达到危机的顶点。
再后来,恩格斯在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中悲剧观和英雄观进行批评时,提出了自己的“悲剧冲突说”:它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总之,从狄得罗之后,冲突发展为有关戏剧创作的基本法则,要求剧作家们在取材与情节设置上须重视冲突的分量。
当然,在英国戏剧家威廉·阿契尔看来,冲突未必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不赞成布伦退尔意志冲突说,提出了“意志的极度的融合”,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因为他认为戏剧人物的命运变化是一种“激变”的过程,亦即“激变说”。
3.“结构说”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铺排情节、渲染气氛的逻辑框架。
一部作品故事如何发生、发展和结尾,高潮何时到来,各部分间比例关系如何,都有赖于结构的安排。
由于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好的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整体和谐的基础。
亚氏列举了戏剧的六个必然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他强调了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戏剧的结构的重要性。
好的戏剧结构有利于在有限的时空里揭示矛盾、展现冲突,刻画人物性格,传达剧作家的社会、人生思考;会让观众有一种期待心理并保持它。